警察按照精准流程执法,比执法成效更有意义
针对日常执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公安部举办了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包括公众高度关注的查验身份证执法规范、武器使用的相关程序、对周围公众视频拍摄的处置方式等,视频演示片都有相应的示范和解读。近年来,少数民警执法不作为、不会为和乱作为,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法律权威和人民警察形象。缺乏明确精细的规范,就会给少数警察留下“作恶”的空间;同样,有规范不严格认真地执行,也会导致“恶警察”的出现。要知道,规范是一种理论,而执法是一种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永远存在,如果不从细节处严格规范,每一次实践中,都可能窜入无数的魔鬼。公安部举行的执法规范视频演示培训会,其目的就在于驱赶细节中的魔鬼。视频将有助于警察执法时的标准化、统一化和透明化。
信息技术的普及,手机拍摄的日常化,从客观上制造了一种“真相供给”的去中心化。在此之前,警察对现场的判断,对真相的裁定,拥有专业的程序、规范和设备,也可以凭借其专业执法能力,获得更多的真相素材。但信息技术普及之后,几乎人人都拥有了拍摄现场——攫取真相——的能力,这就导致真相供给的主体非常之多。对于警察来说,公众拍摄可能是部分截取的、角度偏移的,还可以是迅速发布的,这些公众端的“优势”,每一项都可能成为警察的“噩梦”。
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此次明确要求,“在拍摄不影响执法的情况下,民警要自觉接受监督,习惯于在‘镜头’下执法,注意规范执法行为,不说过头话、不做过激事。不得强行干涉群众拍摄、夺取拍摄器材或强行要求删除,但可口头劝阻。”这一明确规定的出台意义重大,它至少表明了公安部门承认“执法被围观拍摄”的大势不可阻挡,只能顺应潮流,习惯被监督的执法状态。而这种接受和习惯不只是理念上,也通过具象化的演示和规定,进一步明确警察和公民在执法情境下的权责边界,并在加强自身执法专业化、规范化的基础上,重塑警察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明确边界,看起来是让渡了一部分“真相供给”的空间,但实际也会有利于民警执法,这正是公安部强调日常规范执法的意义所在。与视频拍摄的争议类似,在查验身份证流程、使用武器的步骤和条件方面,此次培训会也都给出了更为具体、精准和明确的演示。而可以预见的是,警察实际执法时,情况的复杂、多样化程度一定会远超视频演示的场景,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统一化、精确化的规定是极为必要的,对规定的严格遵守也同样必要。况且,从视频演示和制度规定来看,也为警察在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预留了空间。这种制度弹性本身,已经赋予了警察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很显然,众声喧哗的时代,争议总是存在的。警察做到按照精准流程执法,比执法的成效本身,也许更有意义。这是程序正义大于实质正义的体现,也是警察在现代政治的框架内明确自身角色的要求。人民需要强大的警察,人民更需要习惯接受监督的警察。那些执法的细节里,隐藏着各色魔鬼,它们侵犯公民的权益,也吞噬警察的权威,公安机关主动消灭这些魔鬼,是一种可贵的进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