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深处的黄河文化
尉惠全地处中条山腹地的黄河流域夏县段,山峰奇险秀丽,原始植被保留完整,两岸高山青绿,悬崖直壁而立,峻岭峭壁林立。站立于此,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旷神怡之感。
其西靠平陆、东邻垣曲,对岸是河南省渑池县坡头乡,有中条山两大河流——祁家河和清水河,以及6条支沟直接流入黄河,存留有导航灯塔3处,人工拉航古栈道5处,古大禹庙遗址1座。宋朝刻文记载,战国时秦、魏两国曾在岸边驻军守防、交战,秦胜魏而后统一天下,说明这里航运历史悠久,自古航运兴盛。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惨烈的中条山战役,夏县的任家堆渡口,曾为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朱德总司令曾率部在此摆渡过河,北上抗日。
庙坪古人类文化遗址
庙坪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庙坪村台地之上,依山临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属仰韶、龙山文化,文化层厚三四米,有石器、陶器、古人类住址等,是夏县山区中最大的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址南距黄河10公里,属于典型的黄河文化,距今已有四千年。
该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向后人展示了远古时代先民的活动踪迹,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旗杆岭古文化中心
“旗杆岭”因古代驻守黄河的指挥部所在地、率军之处而得名,如今尚可看到方形旗杆石一块。周围老者传言:古魏时,一位带兵的女将军“桃花娘娘”曾驻兵于此,她去世后,就埋葬在旗杆岭上。对此史书无记载,但却传闻极广,旗杆石和女大王坟远近闻名。站于旗杆岭上,可清晰看到祁家河入黄河口、位于平陆和夏县交界的“老鸦石”所在之处。
围绕旗杆岭的多个村庄也与战争有关。第一是路坪村,村中有一沟槽。神奇之处在于,沟槽两岸土地平整,远观呈一水平线,而沟流位于平地中部,不深,但沟壁直立。据说,本来地面平整无痕,因女将军在此训练骑兵,跑马多了,踏松了土坡,后被雨水冲刷,久而久之形成了沟槽。第二是关家沟,相传是官兵的居住所在地。第三是南寨,是女将军设置在帅旗南部的兵营。第四是柴火沟,是官兵屯集粮草之地。20世纪70年代,村民修路整地时,曾先后于南寨、旗杆岭发现铜箭头;20世纪80年古调查中,于瓦罐庙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陶器残片,这些实物无疑是对古老传说的证明。
黄河古栈道
黄河西岸,留有古代河运的足迹——“栈道”。栈道皆开凿于悬崖绝壁间和滩峡水湍之处,自老鸦石到小堆村10余公里路程,共发现栈道5处。
栈道的开凿是在悬崖直壁间,内凹凿崖成道,因峭壁直立,所以凿出的路也只可容一人行走,最宽处两米,窄处仅可容足。每遇水湍之际,则又凿出许多牛鼻形穿孔和方形凹坑。凹坑有的凿于牛鼻孔下,有的凿在路中,是栈道中插木桩供纤夫手抓用力前行之设。牛鼻孔则是纤夫行至激流处,用于穿纤绳向后拉的,采用滑轮原理,费力使河中大船逆流而上。
栈道开凿的时间不一,在任家堆的栈道入口有宋代题记,简述了朝廷开凿栈道的历史。奇险之处,首推小堆村的峭壁间,村民称这里为“鬼跳崖”,在长约400米的悬崖间,凿出的栈道随山势而行,窄处要侧身慢行,还有两断崖处,搭木板方可通行,胆怯者很难走过这段路程。又因有一个断崖搭板处,常有鸽子集居,人行至此,鸽子惊飞大有心惊胆颤之恐慌,这些都是考验行人勇气之处。如今,人们仍可看到成群的鸽子在此集居。
导航灯塔和庙宇
黄河沿线古时也设有灯塔,灯塔是为导航而设。夏县有3处灯塔,皆为平面方形、下宽上窄的夯土台建筑,其中小堆村的灯塔下发现了雕凿出的方形阶台式灯座。传说,灯塔古时还是烽火台,是传递信息的设施。
灯塔内常留有砖瓦残物,瓦片多系宋以后物,而在任家堆的灯塔下,发现了10多块汉代子母砖,说明灯塔的使用时间很长,至少东汉时已开始使用。
在平陆老鸦石和夏县小堆村,各建有禹庙1座,均是用石块堆砌在黄河边高坡间的高台基建筑,也是古人祈祷风调雨顺、行途顺利的寄托处,群众旧称“大店”。如今庙宇已毁,尚留有清代重修碑数通,详述了河运的兴盛和艰难。在小堆村的这座禹庙遗址内,考古人员曾发现有10多枚宋代和清代的货币,还发现了数枚日本的“宽永”铜币。此外,该村还有一处战国时代的遗址和古代陶窑遗址。
身临中条山深处黄河流域,峻岭峭壁,奔涌波涛,顿使人心胸开阔,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期待打造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更多亮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