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波剧作选》及其文论读后_王思恭
王思恭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波剧作选》,收集了杜波老师的精品力作,这是蒲剧界一桩大事和好事。该书可以说是戏曲创作后来者珍贵的工具书、教科书,为广大戏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杜波老师的作品再次引起人们热切关注。他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的远见卓识,对今人更是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1949年后,古老的蒲州梆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重要转折,是1959年晋南蒲剧院的成立,当时的蒲剧界可谓人才济济、佳作迭出、誉满全国。这里不仅汇集了王秀兰、闫逢春等“五大名演员”,燕玉平、曹锁元、筱媛娜等“八大金刚”,王天明、裴青莲、杨翠花、张保等大批青年优秀表演人才,更重要的是配备了著名音乐家张峰、康希圣,舞台美术白星及资料室潘尧黄等“八大才俊”,形成超强的创作班底,杜波老师则是举足轻重的艺术中坚。
引领蒲剧创作、理论研究的前辈
杜波老师原籍临猗县临晋镇,1922年生人。他早年进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先后担任《奋斗日报》、力行新闻社的编辑、记者。1945年,他在西安与蒙圣瑞创办《黄河晚报》并任总编。1947年,他转太岳区从事文学创作和戏剧研究,历任晋南专区人民蒲剧团副团长、晋南剧协专职编剧、中华梨园学研究会顾问、《中华梨园丛书》编委、蒲剧院艺术室主任、《蒲剧艺术》杂志主编等。此外,他还是中国剧协会员、山西剧协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一级编剧。
作为重量级的剧作大家,杜波老师的作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思维活跃、态度严谨,其作品内涵丰富、结构精巧、笔法细腻、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欣赏性的和谐统一。他的戏曲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家园情怀、深厚的百姓情结,在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同时,总会给人一种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他的作品历久弥新、久演不衰,并被各大剧种移植,有着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1963年,由晋南蒲剧院青年团宋东元、裴青莲、王天明等主演的《白沟河》,1979年,由田迎春、张庆奎、王天明、筱嫒娜、杨翠花主演的《麟骨床》赴省晋京,引起轰动,并获奖励;由任跟心、雷俊生、郭泽民主演的蒲剧电影艺术片《烟花泪》深受好评。而《意中缘》一剧,特殊的剧情结构,突出的文学成就,深受欢迎,成就了几代旦角名家。杨翠花老师17岁时主演该剧,一戏成名,她的大幅剧照,与《柳毅传书》男旦程根虎的剧照,在运城解放路(时称潞家巷文胜照相馆的橱窗内一左一右摆放),一展就是好几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明星。由田迎春、石金善、王天明、杨翠花主演的《英雄楼下》,郭泽民、任跟心、崔彩彩、李小青主演的《周仁回府》,以及《山花》《中条山的春天》《花开满山红》等剧目脍炙人口,热演城乡。他创作的这些经典剧目,深受几代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杜波老师在戏曲佳作迭出的同时,戏曲理论研究、戏曲评论方面的成就同样很出色。《戏剧创作漫谈》《编剧艺术散论》《蒲州梆子剧目考论》《蒲州梆子剧目辞典》《突破程式表现现代生活》《王秀兰表演艺术初探》《试论闫派艺术的形成与特点》等专著先后问世,以及主编季刊《蒲剧艺术》也为蒲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杜波认为,光有好剧本、好演员,没有好的剧评、戏曲艺术,很难进步发展;评论与创作有着同样的艺术价值;评论时应当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加减。如果说,张庚、郭汉城是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创立者,那么,杜波老师就是这种理论的延伸践行者和蒲剧表演理论的奠基者。
扶掖后进、精心育人的良师益友
各个专业密切合作,群星荟萃的演出阵容,为杜波老师的精品佳作插上了翅膀,不时有编剧新人上门求教。杜波老师无论多忙,总是热情分析讲解,耐心辅导,诲人不倦,使求教者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杜波老师早年从教,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他工作严谨认真,善于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和亲切和蔼、爱生如子的教学态度,至今让学生念念不忘。包括成年之后,杜波老师仍然时时关心学生的工作、生活。
2001年3月12日,杜波老师八秩寿诞,年逾古稀的学生相约为他祝寿,敬赠了“德润桃李”的牌匾。杜波老师搭档多年的同乡挚友、著名蒲剧音乐家张峰老师赋诗为贺:“勤奋笔耕数十秋,文苑剧坛硕果留;与人为善性敦厚,大智若愚孺子牛。”深情厚谊令人感动。
言传身教、良好家风倡导者和践行者
杜波老师为人坦诚,勤奋俭朴,行事低调,不喜张扬。生活条件改善后,仍不改简朴节俭的本色,儿女欲避亲朋好友为他祝寿,他都拒绝了。当年的学生远道而来祝寿,他即席赋诗明志:“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不为奇。世纪新春平阳聚,笑对夕阳话情谊,感受其诚敞心扉,喜育桃李创业绩。一息尚存须努力,老牛仍要自奋蹄。”
杜波老师对子女关心体贴,宽厚慈爱,对他们学习成长、为人处世严格要求,不时过问。经常提醒他们,知识是第一位,有了知识,工作才会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在他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子女个个事业有成。他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均有著述问世,且广受好评。
我本人从小就痴迷戏曲。杜波老师是我心中的偶像。我对他创作的《意中缘》一剧的剧词尤其欣赏,起初只能通过有线广播听戏,记下大部分唱词。1964年,18岁的我在基层供销社当营业员。大年初一值班,天还未大亮,广播里《意中缘》的唱段将我从梦中唤醒。我急忙披衣坐起,拿笔边听边记录剧词“家贫穷无彩线难以挑绣……”,到“非是我画残桥断绝行路”一段时,未听清“残桥”二字问了好几个人问不出所以然,我专门找到广播站,求有关人员重播。三次,方才搞清。后来托人找到剧本,爱不释手,拜读学习,深受教益。
杜波老师虽然离世多年,但他的传世佳作和理论成果,仍在蒲剧界发挥着引领作用,他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崇高的职业操守、宽厚的长者风范,永远是后来者学习的榜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