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村三郎庙承载着盐池岸畔的乡村文化
池盐文化周后不久,运城市文联组织部分作家去盐池周边采风,挖掘池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盐池边上有一个小李村,村中有两座百年庙宇,分别是三郎庙和火神庙。盐池边上为什么建有三郎庙、火神庙?三郎庙又是为谁而建?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近日,记者走进盐湖区南城街道小李村,带大家一起探寻。
护池有功李三郎
驱车前往小李村,道路两侧的树木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让人感到一种冬景的美丽。车行了一段,路旁的“小李村”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入村后,只见三三两两村民聚在一起闲聊,记者问路之后,便很快寻到了三郎庙。
小李村党支部书记马军胜介绍,三郎庙是为纪念护盐池有功的李冰第三子而建。
李冰是战国时期建成都江堰的蜀郡太守,也是我们运城解州人。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一大奇迹,两千多年过去了,虽历经数次地震,仍巍然不动,至今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据说,当时李冰借鉴大禹治水的经验,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堵疏结合治水。而他的三个儿子,也个个是治水能手,且他们各管一方,守护家乡。
“《河东盐法备览》中有记载,三郎庙、二郎庙在山阴,大郎庙在山阳,每年三月十五官方祭祀。里面便记载着三郎护盐池的功绩。”马军胜说,“现在南城街道的义同村就有一座二郎庙,而大郎庙则在平陆。”
三郎庙始建年代不详。据村中老人回忆,庙的正殿前原有两棵粗壮的古柏,三个人都难以合抱,由此可见庙宇年代的久远。马军胜说,至少在明代以前小李村就有三郎庙,他曾在池神庙内明神宗时期的《河东盐池图》石碑上,看到有禁墙、三郎庙等记载。
关于盐池的形成和演变自不用多说。盐池收入历代为朝廷税赋之重,周边人们也依靠着盐池生存。
中条山的雨水顺着村旁的一条水沟流入盐池,直接影响着盐池的产盐量。盐池的出盐量跟池水的含盐量密切相关,因此盐池一带自古十分重视水利的修建。李冰和二郎在蜀地主持修建都江堰,大郎和三郎便在中条山这一带治水防洪、赈济灾民,为保护盐池做了很多贡献。因此,人们便为他们建了庙宇。
三郎庙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遗存,且仅剩正殿,殿中的三郎像和两侧的战神像已不在。以前的香亭、八卦台、古柏、古戏台现虽也不存,但庙宇的宏伟和三郎的传说依然为村民津津乐道。
曾用村名彰善村
三郎庙正殿的东侧,竖有一通石碑,高约两米,厚约18厘米,距今已有150年历史。石碑记载了彰善村(小李村旧名),清同治八年重修三郎庙正殿、香亭的记载。
石碑正面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为:康熙年间,州郡魏公偶过小李村,父老乡亲香茶奉送、盛情相待,他感觉此地人热情善良,说道村名该叫彰善村,表彰村中民风淳善,也引导附近村民崇德向善。不过,民间还是以小李村称呼。
石碑的正面和背面,刻有捐款人的名字,他们有的来自附近上王村、东王村,也有的来自稍远一点的解州、太古,更有的来自湖南、河南、河北等外地。
“里面有村民,也有来自各地的盐商,大家纷纷捐款修庙,可见当时三郎庙和盐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村民景督堂说。
从石碑上刻着的密密麻麻的人名,不难想象以前河东盐池一带,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荣景象。
景督堂介绍,他小时候庙中还有好几块石碑,里面的八卦亭、大舞台都十分壮观,而且以前村里的庙宇不少,除了现存的三郎庙和火神庙以外,还有药王庙、三官庙、将军庙、孔庙等。
“自古以来,小李村村民勤劳朴实、行善积德、与人为善跟这些文化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景督堂说。
虽然目前村中这些古迹已不复存在,但难得有心人,如马军胜、景督堂、马仓平等,他们从古书史载和民间传说中,一点一滴地搜集着遗失的文化信息。
火神庙美丽传说
三郎庙不远处,便是火神庙。在古人的心中,神祗也是各管一方,各执一事。
火神庙前还有一座戏台,走进庙门便是香亭,红墙绿檐,彩绘华丽,古色古香。村民马仓平告诉记者,檐上的彩绘是村民请师傅根据之前的画重绘的,已经很难还原之前的色彩了。
香亭后面是正殿,殿内供奉着火神,坐像是近些年重塑的。
相传,清光绪年间,河东一带发生了蝗灾,田间庄稼可说是蝗过而光,但蝗虫并没有进小李村,庄稼一点也没受损。为此,村民纷纷传说,这是火神的功劳。
“对于这个美丽的传说,有说的有听的,说多了听久了,便在人们心中留下来了。”景督堂说。
在火神庙正殿的墙壁上,有一幅“火烧万家楼”的故事画。相传,过去奸商坑害老百姓,火神上报天庭,玉帝大怒令火神焚烧万家。火神怜悯百姓,于是便烧了奸商修建的万家楼,让歹人悔过从善,黎民免遭火灾。
殿前有一石碑,是1993年的募捐碑,上写:火神庙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建筑宏伟、做工精巧,但年深日久,有些破烂,群众捐资投工重修庙宇。
一座古建,往往浓缩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记忆精华。小李村的三郎庙、火神庙尽管是乡村庙宇,但它不仅留存了古时精巧的建筑构建,更折射出本土历史文化的厚重,丰富着一个村庄的文化内涵。
薛丽娟/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