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1-12-21 10:45:21

《虞乡县志》里的冬至习俗

冬至是中国人的重要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晋南更是如此,故有民谚“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1920年刊印的《虞乡县志·礼俗略》中,这样描述冬至:“冬至即冬节,关门闭户,以养微阳,俗掘蔓菁晒干,以为药物。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学生各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细读这段话,使我们对家乡一带的冬至习俗又多了一些了解。

按照现代天文学理论,冬至这一天,太阳经过黄道最南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全国各地纷纷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此时,人们自冬至起“数九”,即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所以《数九歌》也有差异。晋南地区称作《交九歌》,内容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之后的天气变得寒冷,需要保暖。按照我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冬至这天是“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由此可见,《虞乡县志》所说的“关门闭户,以养微阳”的习俗古已有之。

蔓菁一般指的是芜菁,在晋南当地,它是一个极有方言感的词——“蛮茄”。20世纪中叶,蔓菁曾陪晋南百姓度过了一段饥馑的岁月,但其实古时,蔓菁即被用来当作主食。《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称蔓菁为“菜之美肴”。《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永兴二年六月蝗灾为害,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

除此之外,蔓菁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本地曾有句老话“冬吃蔓菁赛人参”,这是怎么个说法?据村中老人介绍,原来晋南本地的蔓菁并非油菜根,也不是那种长得像圆萝卜的蔓菁,而是一种夏天种、秋冬时收,叶子像萝卜,根像人参的蔓菁,当地人称“小人参”。据资料显示,其根对便秘、腹胀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还有开胃消食的功效。其花具有聪耳明目和轻身的功效,可以治疗霍乱所导致的胸腹胀闷。其液具有利五脏、聪耳明目和轻身的功效,可以使人体的肌肤红润有光泽,并且还具有抗衰老和益气的功效。由此可见,虞乡一带的人们在冬至这天“掘蔓菁晒干,以为药物”,也是极为讲究的了。

至于冬至节被称为“豆腐节”,许是我们感觉最为陌生的。但其实,它和中国一直以来的尊师重教良风是一致的。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师长拥有几乎和亲长同等的地位。旧时,在陕北民间,冬至节学生为先生打扫庭院、生火炉,寓意清洁和温暖。山西晋城地区有“摔老南瓜,做软米饭”酬谢先生的风俗。晋西北则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在晋南当地,对于“隆师”亦极为重视。据《永济市志》2018年版记载:“县人历来尊师重教。旧时,聘请教师均下请帖……每年中秋节、冬至节,都要请教师吃酒,以示敬重。”由此看来,《虞乡县志》所载的冬至节学生向先生献豆腐的习俗,则是更为特殊的尊师仪式,也是冬至节极有意义的一项习俗。

关于为什么选择以豆腐而非其他食材来献师,本土文化研究学者傅晋宏说:“这可能和‘束脩’有关,只是虞地百姓当时生活困难,没有肉,豆腐便是最好的食品。”束脩,即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以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腊肉。

王 慧/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虞乡县志》里的冬至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