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1-12-23 10:07:40

《弹棉歌》声唱清廉

最近,受人嘱托,要我整理点有关明朝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载的文史资料。当晚,我看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后,准备伏案工作时,只见窗外小院里的花枝朦胧地在窗上摇曳,耳边传来了蟋蟀在窗台下悦耳动听的鸣唱。我打开台灯,拉上窗帘,开始翻阅资料。不久,一首五言绝句,便呈现在眼前。诗曰:“身靠无根树,手执钓鱼竿。空中白云飞,雷震声不断。”年轻人可能以为这是一首谜语诗,老年人一看就知道,这诗写的就是自己曾经见过的农村人弹棉花。确切地说,这就是一首《弹棉歌》,写的是距今600多年前的明代民间人工弹棉花的场景。诗还是出自一位高官之手。

过去,弹棉花没有机器,只能靠人力去弹。弹棉花是一项很繁重的体力劳动。弹棉花弓很像当今的铁锯弓,是用木头做的,长约两米,上面绷着一根直径约2毫米多的丝质粗弦。弹棉花,就是人用木头棒槌,敲击弓弦振动,把棉花弹松开。弓很重,约六七斤。弹时要像渔翁用竿钓鱼一样,从一端将弓横平拿着,一只手是拿不动的。所以,要借助于身后的那棵“无根树”。这很像安徽凤阳花鼓中那位敲锣的人一样,演员身后竖立一根顶头向下弯曲且有弹性的吊杆,把弓从中间吊着。弹棉花者,戴上口罩,像渔翁钓鱼一样,一手从一端持着弓,另一只手则用槌敲击弓弦。当弦放在棉花上时,用槌一敲,棉花就沾在弦上,声音比较沉闷。把弓提起来再敲时,棉花就弹散开了,声音就变得清亮些。当棉花完全离开弦时,那一声就非常清脆响亮,也特别有韵味。就这样,时而把弓弦放在棉花上敲,时而把弓弦提起来敲。这时,棉花在空中飞舞,槌声在屋内绕梁回荡。像演奏着一曲山村交响乐。“砰砰铮铮”,激越高亢,抑扬起伏,悦耳动听。响彻左邻右舍,响彻整个小山村。我小时候就最爱看弹棉花、听弹棉花的槌声。

这首五言绝句,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把当年劳动人民弹棉花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前两句写弹棉时的站立姿态,后两句写弹棉者的忙碌和辛劳,形象生动,字里行间还透着轻松愉快的气息。如果没有弹棉花的实践经历,是难以写出这首好诗的。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进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垣曲陈村人赵朗。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纠察官吏之职。浙江道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的省一级纪检委书记。赵朗做人为官,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光明磊落,清正廉洁,公道正义。他在巡察与考核官吏时,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弹劾官吏。“公生明,廉生威”。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到之处,民欢官惧。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对他颇为器重,称他为“山西长御史”。年老辞官返乡后,他身无积蓄,家境贫寒,无米为炊,就身背弹花弓,隐姓埋名,在垣曲走乡串户,为老百姓弹棉花,赚小钱糊口养家。对此,他没有怨言,还写出了这首情感真切、轻松文雅的《弹棉歌》,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为赵氏家族,也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他的影响下,他的重孙赵载,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成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手下的一位高官贤臣,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载也像其曾祖赵朗一样,清正廉洁,功绩卓著。赵载死后,当朝宰相严嵩为他撰写了《神道碑铭》,嘉靖皇帝还为他撰写了祭文,并举行了国葬。

当我从赵氏家谱中,读到这些史料时,不觉已热泪盈眶。

当我把文章写到这里,推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时,周围楼房里的灯光都已熄灭。一轮皓月也已偏西,天显得更高、更蓝、更深邃。窗台下草丛里的蟋蟀,仍在“唧唧,唧唧!”奏着那悦耳动听的小曲,似乎也是在为赵朗唱颂歌。

文/吕步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弹棉歌》声唱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