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16-10-4 09:46:24

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农村文化礼堂"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创举,较好地解决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问题。今年,宁波市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列入民生实事工程项目,作为推动“基层工作加强年”的重要抓手,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认可、分散培育、有序推进、注重成效”的原则,在11个县(市)区、园区150多个乡镇(街道)、590多个行政村共建成575家文化礼堂,共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和教育活动8000多场次,直接参与人数达85万人次,培育了一批“乡贤能人、文化达人”,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品质,农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体现在“五个下功夫”:  一、在常态活动上下功夫,吸引基层群众自觉参与。一是突出主体,精神为魂。在文化礼堂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等方便老百姓参与、形成自主特色。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展示内容和教育实效相结合,将平日群众喜爱的多个配套文化设施融合到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活动。二是突出主线,内容为先。农村文化礼堂的推动能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就是通过发掘和整合乡村的历史人文资源,极大地充实了文化礼堂的空间内容,尤其是通过组织举办优秀传统礼仪,使之转化为农民需求的精神元素,让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有效融入当代生活。三是突出主题,活动为要。一年来,宁波市在文化礼堂举办各类礼仪活动的同时,还通过“学知学技”的科普活动,开展惠及民生的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推出“文化走亲制”、“乡贤驻堂制”,开设“聊天长廊”,开展“周日文化”、“升国旗唱国歌”等系列创新举措,将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的融合,做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文章,丰富活动内涵,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  二、在思想促动上下功夫,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思想文化引导礼堂文化。以建设“文化地标”打造“精神家园”为纽带,培植“红色细胞”,打造“红色殿堂”,筑牢农民群众精神支柱,紧紧扭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推动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进礼堂。二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礼堂文化。注重做好文化礼堂的“礼”字文章,积极推动礼节礼仪进礼堂,通过举办相关民俗文化、乡愁记忆和民俗礼仪活动,把思想引导与价值观的引领有机融入到文化活动中。通过挖掘整理历史沿革、先贤故事、村规民约和健康家训等乡风民俗,让文化礼堂成为承载乡愁、弘扬乡风的“村庄客厅”。三是以满足农民需求建设礼堂文化。针对农民诉求,注重运用好文化礼堂的“堂、园、馆、场、廊、台”等功能设施,组织开展“文化走亲”,培育“乡贤”能人,让各类惠民服务走进农村文化礼堂。  三、在引领带动上下功夫,发挥在建设中统合作用。一是注重谋划布局。开展专题调研,摸清农村文化阵地家底,认真规划选点,启动文化礼堂提升和帮扶计划,分类分批有序推进,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发挥作用一个。二是注重工作统筹。推出政府服务清单,成立“企业文化基金”,共同担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营责任。推动市、县级宣传文化部门、专业文化团体与文化礼堂结对联盟,开展“一对一”帮扶服务。三是注重措施保障。加大对口支持和工作指导。统筹政府财政、社会参与、民间集资、私人捐助等多方力量保障文化礼堂的基本建设和活动开展。实行管理运行绩效评估,吸纳社会力量助资出力。  四、在创新推动上下功夫,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一是注重人才培育。施行农村文化礼堂“六大员”驻堂制度(文化礼堂宣讲员、管理员、志愿服务员、文明督导员、文化普查员和舆情信息员),选派理论功底扎实、宣讲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退休教师和“民间名嘴”参与活动。二是搭建服务平台。鼓励各级文艺团体、文化馆、图书馆、演剧院以及高校等单位与文化礼堂接对服务,在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三级搭建实体配送和网上配送平台。三是推动文化配送。推进“菜单式”公共文化配送,组建文化人才库,定期向农村文化礼堂提供免费的培训、辅导、讲座、演出、展览、鉴赏等类别服务,提升文化品质。  五、在管理驱动上下功夫,确保文化礼堂长效运行。一是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联合市财政制定《农村文化礼堂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采取市级补助、地方财政投入、乡镇(街道)配套、村级自筹以及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等五个层面,强化阵地建设和运行经费保障。二是探索长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党群和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健全文化设施运行、文化活动开展等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最美文化礼堂、特色文化礼堂、最佳礼仪活动案例、最佳展陈设计、管理员才艺等评比活动,激发参与活力。三是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落实、农民素质提升等工作有机结合,建立与集专项督查、日常巡查、工作考核等于一体的考评机制,确保阵地永续运行,持续发挥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农村文化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