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10 16:38:08

永济典故之舜帝建都蒲坂

      舜帝耕稼渔陶,是传说中舜的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故事。《帝王世纪》说:“舜每徙则百姓归之。就是说他走到那里,那里的百姓都愿归顺于他的领导。《尸子》中说:舜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来耜,耕彼南亩;其渔雷泽也,旱则者凿渎,险则猎者表虎。故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可见舜在成长过程中,为百姓们办了很多事,深受百姓拥载爱戴,开始走上氏族部落酋长的地位。舜除耕稼渔陶之外,还利用广阔的河滩草场,发展牧业生产,以备农业耕牛之需。公孙尼子说,舜牧于潢阳,这个潢阳,指的就黄河沿岸。在晋南,古蒲坂这个地方,之所以称作蒲,是因为黄河到此后河床宽广,河滩广阔,这里遍地长着一种草,名叫蒲苇。蒲苇是古人生活绝好的必须品。正如公孙尼所说,当年舜带百姓“编蒲苇,结罘网,建草房”,'使百姓安居御寒。从舜编蒲苇这一点,可以想见舜当年在蒲坂一带利用丰厚的自然条件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情景。

  舜喜游好交,不论走到 里都能以身作则。何光岳在《东夷源流史》中说:舜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领导百姓发展生产,受到部落的推崇。其后舜便率有虞氏部落,大力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使氏族部落日渐强盛,周围许多小的氏族部落,也都逐渐寻求归顺于舜。舜喜游善交,他去各地帮助许多部落发展生产,又认识和结交了不少氏族部落的首领。《鲁连子》说,舜耕历山而友益,陶于河滨而友禹。《尸子》说:“舜事亲养兄,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这些人,都是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对舜十分敬佩,其中雒陶是雒氏部落首领,方回是方人部落首领,还有灵琢,是令人部落首领。这些部落由于势小力薄,都愿与有虞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部落联盟,他们一致推选舜为这个大联盟的总首领。

  舜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氏族百姓做贡献,终于得到了社会大众的信任和重托。有虞氏部落在他的领导下,发展的十分迅速强盛,舜的声望也在中原大地千里传扬。舜所率领的有虞氏部落和许多归顺的小部落结成一个部落联盟,大大增强了舜在中原地区的势力。

  尧帝观之形势,深深明白天下所归是贤德之人。他的儿子丹朱,乃一介平庸之才,驾驭天下是十分困难的。于是尧帝决定禅位给舜,而不禅位给儿子丹朱。这样以来,感到不快的是丹朱一人,而不是天下百姓。让天下百姓得到一位圣贤帝王,利国利民。假如不让丹朱一人难过,则难过的却是普天之下的万民百姓。这不应该是一个君王的明智之举。尧帝是中华民族首开禅让制度的第一个帝王。他决定选舜为接班人,年老的时候,让舜代替他摄政,他的义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千古称颂的辉煌一笔。

  舜帝的有虞氏部落就生活在蒲坂一带。尧帝选舜为接班人,先封舜为虞侯。舜经过了尧帝对他的长期考验以后,代替尧帝管理国家大事,将国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摄政28年,尧帝去世,三年之内,国人皆为尧帝哀悼,三年满,尧帝丧毕。这时,丹朱揪起自己的势力要和舜来争位,占据了黄河之北一带,为了避免朝中发生流血冲突,舜主动让避到了黄河南面,丹朱留在平阳为王。

  但是,天下的诸侯来朝见天子,不去帝尧的儿子那里,却去舜那里朝见,打官司告状的,不去帝尧儿子那里,却去找舜,歌颂天子功德的人,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大家都拥戴舜为帝王。于是,舜又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继续担负起帝王的责任。舜要即帝位,他没有选择回到平阳,为避免与丹朱发生战争冲突,就回到了他的祖居地——蒲坂。

  当初尧帝让舜入宫摄政的时候,舜在尧的祖宗文祖庙举行祭祀,宣誓效忠于文祖,承尧帝之嗣,成为尧帝家族的继承人。当舜帝这一次再得到天下拥戴的时候,他已不是再替尧的家族理朝摄政。现在,舜要称帝,他要告诉他的先祖,他已经正式得到天下,做了帝王。于是,舜帝回到故乡,于正月初一,在他的先祖庙里,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和登基大典。从此,舜在蒲坂,建立了自己的帝国,改国号为有虞。帝号虞舜。《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

  传说中蒲坂古城有过多次辉煌,最早的时候,有神农之后,烈山氏柱建都于蒲坂,后来又作有绒氏之墟。帝尧时期,蒲坂是尧的旧都。而蒲坂最辉煌的历史,就是舜帝建都的时代。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中国”一词的出现就在这一时期,所以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指的就是当时中华民族各部落中文明程度最高,文化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而舜帝时期的蒲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禹贡》一书记载的全国各地的贡税线路都是通过黄河直指蒲州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济典故之舜帝建都蒲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