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21 15:42:05

陈开荣,用笔奏响时代的旋律

个人随笔《矢志不渝跟党走》《盛世激情唱凯歌》《丹心向阳霞满天》;三评“还债局长”胡丙申、五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陈玉芳、五评“背包银行”新传人冯玉锁;赞杜曙波先生《著作迭出可等身》、赞姚呈虹先生《科学散文成彩虹》、赞党的十九大代表原贵生《共同富裕“领头雁”》……

近几年,退而不休的陈开荣一腔热忱,用手中的笔,关注基层典型、讴歌模范人物、唱响时代旋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走近陈开荣,试图解读这位七旬老者成人之美、美人之美的心路历程。

“只有学习,好好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胡丙申、陈玉芳、冯玉锁、原贵生等都是基层的典型人物,而且是我们身边的人,更有教育意义。”采访伊始,陈开荣就开门见山,“我也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的事迹,深有感触。”

陈开荣现居运城市区槐东路上的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家属院。房子虽然不大,还有些陈旧,但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报纸,以及他十分爱惜的手稿。

“比起小时候,这样的环境好多了。”聊着聊着,陈开荣的思绪就回到了过去。

1948年,陈开荣出生在夏县裴介镇陈乔村一贫苦农家。八九岁时的一次意外,陈开荣摔断了右胳膊,留下后遗症。当时在农村,“苦力”还是比较吃香的,而他却因此“端不起这碗饭”。

稍稍年长后,出不了大力的陈开荣就开始思谋,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只有学习,好好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陈开荣说,“那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1961年,陈开荣顺利考入夏县中学。在学校,陈开荣既担任生活委员,又兼任数学课代表,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组织活动能力,都出类拔萃。

3年的初中生涯眼看就结束了,是考高中,还是上中专,成了摆在陈开荣面前的两难选择。

有老师建议陈开荣上中专,因为考虑到家境,上中专花费少、就业早,可以给家里减轻负担。

也有老师建议陈开荣上高中,就近报考夏县中学,知根知底肯定能被录取。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中肯,为此,陈开荣还改了两次志愿。就在第二次改报志愿时,陈开荣萌生了“大学梦”:“上高中就是为考大学,那何不报考全省有名的康杰中学呢?”

1964年,品学兼优的陈开荣如愿考入康杰中学。这对一心想跳出“农门”的他来说,确实很难得。

陈开荣是得偿所愿了,但他的父母却作难了。“因为家里实在供不起。”陈开荣回忆说,“好在有舅舅支持。”

陈开荣的舅舅没上过几天学,可在上学这件事上却不含糊,“就是借钱也要把学上”!开学之际,是舅舅送的陈开荣。

儿行千里母担忧。陈开荣走后不久,他的母亲立即让他的父亲寻木工做了个木箱子。然后,陈开荣的父亲用木箱子装着学习和生活用品去了学校。

如果正常的话,陈开荣应该会考入理想的大学。可是没有“如果”。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陈开荣的“高考梦”碎了。

无学可上,又没有一技之长,离开校园的陈开荣只好返乡务农。

“一踏入社会,又回到了原点。”现实的残酷,让陈开荣有些后悔,“要是听老师话,当初上了中专,现在肯定有工作,还能替父母分担一些。”

后悔是精神层面的,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活。

为了家里取暖,陈开荣曾和同村人大冬天到盐池附近拉煤渣;

为了填饱肚子,陈开荣曾跑到邻县用玉米换麦子;

为了证明自己有用,凭借所学的知识,陈开荣又在村里的宣传队帮忙,在村里的学校代课……

那段时间是痛苦的,也是难熬的。但他还是挺了过来!

“别人的举手之劳,对自己来说都是雪中送炭”

虽然郁郁不得志,但陈开荣从来没有放弃学习,一有空闲时间,陈开荣就钻进书本里。或许只有沉浸其中,他的心里才能获得片刻的宁静。

1971年,由于文笔突出,陈开荣被调入夏县原大吕公社。陈开荣于此尝到了苦尽甘来的味道,也体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在大吕公社工作期间,除了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材料的撰写外,陈开荣还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新闻写作。他采写的通讯《顶“风”姑娘》因批判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由曾引起一时轰动。

两年后,表现优异的陈开荣被组织吸纳为党员。

“很感激大吕公社的领导们,他们不仅让我有了份工作,而且在政治上给予了肯定。”即使到现在,陈开荣还是忘不了那些人的知遇之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5年,干部推荐,陈开荣得以进入夏县县委通讯组。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当然,他也倍加珍惜。

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在人才济济的县委通讯组,陈开荣明显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

“这压力和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相比,就不算啥了。”陈开荣暗暗下决心,“有差距不可怕,只要学,就能赶得上。”

为此,陈开荣经常晚上不回家,挑灯夜学。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这股春风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陈开荣。

诚然,得知这一消息,陈开荣心动了。虽然“辍学”已10年之久,但陈开荣还是想试一试。一来“高考梦”从来不曾放下,二来工作上的压力倒逼着他。

要参加高考,就要备考。而备考,就意味着家里招呼不了、工作也会耽误,一想到这儿,陈开荣就有些犹豫了。

“宁可紧一阵子,也不悔一辈子。眼前的路,就像登山一样,远看不好上,近看有小道。”通讯组领导的话,让陈开荣坚定了信心。

“机会难得!宁愿考不上心死,也不要错过后悔。家里的事,你不用管。”家属的支持,让陈开荣没了后顾之忧。

“想考就考吧,万一考上了呢!”同事的鼓励、还有夏县中学老师们的无私帮助……陈开荣全身心投入备考中。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当你决定努力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句话用在陈开荣的身上,一点儿也不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开荣考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当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那激动的心情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去,他又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中。原来,那天,陈开荣把通知书装进口袋,骑着自行车回家报喜。

谁料,到家后,他才发现通知书不见了。他急忙在回家的路上寻找,却一无所获。他甚至都有些想放弃了。

幸运的是,第二天一早,他在单位发现了通知书。原来,是好心人捡到了通知书,根据邮寄地址送了过来。

“别人的举手之劳,对自己来说都是雪中送炭。”工作生活中太多人的爱心善举,让陈开荣感到自己是那么幸运。

“我要把这种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1982年,陈开荣大学毕业了。由于家境贫寒,4年的大学生活,陈开荣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特别是国家给予的助学金,让他感念于心、至今难忘。

毕业后,陈开荣被分配到了原运城地委政研室。因为是从基层过来的,他更能感受到基层百姓的冷暖。在工作中,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撰写报告,他都紧紧围绕问题出发,解决了不少难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路走来受到了太多人的恩惠,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陈开荣除了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外,还让他们时刻铭记“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福缘善庆,祸因恶积”。如今,陈开荣的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陈开荣从教育系统退休了。可是退而不休的他,总想着发挥余热,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陈开荣在报纸上看到“还债局长”胡丙申的事迹后,大为震撼。很快,他就写下了三篇评论《鲜明的时代特色》《不竭的力量源泉》《时代的强烈呼唤》,褒扬胡丙申廉洁奉公的公仆精神、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取信于民的负责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紧接着,陈开荣又提笔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功绩》《令人敬仰的贡献》《催人奋进的源泉》《发人深思的呐喊》《促人援助的建议》,五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陈玉芳;《破格提拔的成功范例》《宗旨观念的完美展示》《“向我学习”的人格魅力》《感动之余的肺腑之言》《发人深思的两个典型》,五评“背包银行”新传人冯玉锁等。

除此之外,陈开荣还撰写了《著作迭出可等身——赞杜曙波先生》《科学散文成彩虹——赞姚呈虹先生》《共同富裕“领头雁”——赞党的十九大代表原贵生》等文章。

退休至今十余年,洋洋洒洒20余万言,这些正是陈开荣成人之美、美人之美的内心写照。

君子成人之美。“只要还能拿得动笔,我就一刻也不会停下。”陈开荣说,“我要把这种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景斌/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开荣,用笔奏响时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