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卓吾辩证舜陵书 (明 散文) _徐銮
与李卓吾辩证舜陵书(明) 徐銮
读《洞庭湘妃辩》,援引博而弹驳精,大快人意。
今鸣条冈即在安邑,舜陵亦在安邑,以《孟子》卒于鸣条”一盲断之,确乎无疑。
再考《竹书纪年》:“舜三十二年命夏后总师涉方岳,三十三年夏后受命神宗,三十五年命夏后征有苗,四十九年帝居鸣条,五十年涉。"此本文也。
注云:“鸣条有苍梧山,今海州。"注系沈约所述。隐侯博而旁涉,不尽据经,当由《檀弓》一语误之。
《史记》及孔氏《尚书传疏》皆本《檀弓》。
宋孙奕《孟子疏》又本《史记》。
孙书又引书传云“鸣条在安邑之西”,而不能深辩。
今天下称苍梧者三:粤西苍梧,今梧州,洞庭苍梧,今岳州,鲍照赋所谓南驰苍梧也;
《九域志》:“东海县有苍梧山",今海州赣榆县。粤西舜祠无谓,已不待辩。
洞庭苍梧之说至今牢不可破。
然宋陆均作《翼孟》已曾疑之。
《困学纪闻》引《吕氏春秋》舜葬于纪”,以苍梧山在海州界,近营之纪城,以附会于《昌览》及《竹书》注海州之说。愚以为此亦穿凿好异之见耳。
《竹书》文最古,纵有传讹,亦不出于汉儒之手。
据《尚书》五十载陟方”,似总言舜受禅后遍陟方岳,如《竹书》三十二年所云纪其大政,非必以陟方为断也。九疑舜墓,千古以来,孰知其处?
特衡岳舜所南巡,今有舜祠,理为近之。海州苍梧山,记载几湮,绝无舜墓舜祠遗址。岂有帝都冀方而身殁乃葬于海僻一隅?
营纪小国,春秋时且为附庸,唐虞时当甚荒落。帝陟方岳朝群后,当之名岳通都,乃之穷海之滨,野死不还,而葬于此乎?惟《孟子》卒于鸣条*与《竹书》四十九年“帝居鸣条”语合,故当以孟为信矣。
又有《帝王世纪》一说,有苗氏叛,舜南征,陟于鸣条,殡以瓦棺,葬于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此其无端牵合,尤为可笑。
《虞书》有苗弗率,命禹徂征”,即在三十四年禹受命神宗之后,与《纪年》所载无异。
越十五年而帝始陟,敢于诞妄。瓦棺殡葬,乃周人以葬下殇者,而以证帝制,抑又诞矣。
《礼经》苍梧一语或出汉儒,且苍梧既无定名,安知古鸣条之野不有以苍梧号者。
《山海经》云:“苍梧,帝舜葬其阳,丹朱葬其阴。”
舜以唐封丹朱,即今平阳,则古苍梧即鸣条地,可为一证。
如云楚之苍梧,则丹朱亦从舜南巡而葬此也?
足下所述已详已悉,因尚有数种,姑述所闻以共折时人三尺之喙。
若舜墓之说明,则湘君湘夫人尧女舜妻之谬不攻自破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