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套”大戏
在农村,每逢腊月或正月,最忙的活是“套”大戏。“套”大戏也叫排大戏。在晋南,不少村庄虽排练的戏种不同,但丰富多彩,庄户人以此来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我的家乡河津卫庄村以演唱眉户家戏而闻名,其农家戏历史源远流长,明末清初主要以演唱民间小调、俚曲歌谣和说书、耍杂为主。到了清咸丰年间,村中老艺人张春子创办娃娃戏班,村里唱大戏达到鼎盛时期,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能哼唱几句乱弹。
但在村民的眼里,最企盼的不过是正月里来“套”大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套”大戏成了村民们必不可少的娱乐文化大餐。呼呼的寒风一个劲刮,不大的队部里围满了前来观看的村民。炉灶里浓烟四起,熏得彩排演员两眼泪流。但是,鼓声一响,演员们便都迅速进入角色。那些饰演夫妻的年轻演员在导演的呵斥下,忸怩相抱,有时一个动作需要十几个回合。记得那次排演《白毛女》,导演王旺龙忽然想起剧中山神庙里缺一尊泥神像,顺手把正在墙角打盹的猫娃拉了起来。经过导演三言两语讲说,猫娃正襟危坐,呆若“泥神”,导演拍手叫绝。于是猫娃在导演的慧眼中成了专扮泥神的演员,令人刮目相看。
戏迷们见此场景,早按捺不住那颗激动的心。有人把早已烤好的红薯或玉米糕塞到正在歇息的演员手中,央求教几句戏文,或劳驾给导演说个情,好让他明年上台参演。还有的戏迷为下一年能在戏台上谋个拉幕或掌灯的差事干干,早在腊月初几就开始在导演家里游走活动。刚过门的媳妇更是难躲这一关:会唱的、不会唱的,羞涩的、五音不全的……在导演的三番五次动员下,逐个登场。那时,村里的好多媳妇就是这样唱红十里八乡的。
卫庄村唱戏不分季节,什么时候喉咙痒痒,几个戏迷一碰头,张灯挂幕,便唱它几日。那时的田园里、沟坡间、河滩上、地垄头,到处都在传唱那几部样板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禁锢多年的古装戏开始上演,周边村里的一些戏迷,只要听到卫庄村有戏,下午五点便匆匆收工,骑着自行车就赶来了。还有的老戏迷,自带铺盖干粮,随剧团迁移,直到剧团开进外县境内方可罢休。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新变化,富裕起来的戏乡人又恢复了农家戏剧团。一出出反映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的现代戏吸引着周边群众前来观看,农家戏已成为传承戏曲文化遗产、歌颂农村新风貌的一块极为重要的阵地。
张敬录/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