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3-1 10:29:35

圣惠镇改名的缘由

圣惠镇,一个“飞音响亮”的名字。

圣惠镇,一个与河东池盐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

圣惠镇,乃今盐湖区安邑街道之庙村是也。

圣惠镇改名的缘由

关于圣惠镇为何改称为庙村,历史上说法不一。

其一,历史上圣惠镇有过“关王庙”“娘娘庙”“盬宗庙”等17座庙宇,因庙宇数量多而称为“庙村”。附近村民俗语说的“去庙上”就是指去庙村办事。

其二,根据该村84岁的老教师贺保治回忆:1964年,他在该村小学教书,小学名字就叫“圣惠镇小学”。安邑县邮政局送来的信件、报纸上也盖着红戳“圣惠镇小学”。那一年,“四清”运动搞起来了。圣惠镇驻地干部是绛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名字叫梁育民,村民都称他为“梁团长”。他说圣惠镇的名字听来有帝王将相、牛鬼蛇神味道,干脆就按老百姓的俗称叫作“庙村”吧。就这样,村子名字大约在1965年年初就改为“庙村”。

其三,根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编纂的《河东盐法备览》《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解州全志·安邑·祠庙陵墓》中记载,在唐代以前运城盐池就有“盬宗庙”,庙址在盐池禁墙“东禁门”北大约100米偏东的一块平地上。《太平御览》引《世本》称:盬宗庙,在(安邑)县东南10里,“宿沙作煮海,谓之盬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传说宿沙氏是黄帝的臣子,煮海为盐,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封他为“盬宗”“盬神”。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自然毁坏和战争破坏等因素,盬宗庙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庙村”的名字。笔者大约40年前,与著名盐文化专家李竹林在盐池考察时,在庙村的一些遗址上,还看到过一些残垣断壁的碑碣和瓦砾。据当时在场的村民讲,老人传言这是“盐神庙”遗址,当时碑刻字迹已模糊不清。

最后,有一个传说故事说,圣惠镇有一个年轻人,父母早亡,生活特别困难,生计都成问题,村民都叫他“苦卤”。苦卤无意中在“铁岔山”下,发现经太阳暴晒后结晶的白色盐颗粒。他发现把这些白色颗粒放在食物里,尝起来很好吃,没几年身体还强壮起来。由于他勤劳勇敢、不怕吃苦,长年累月,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又一连几年生了4个男娃,长大后个个身强力壮,跟着父亲打捞白色颗粒都过上了好日子。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称这种白色晶体为“苦卤”。苦卤死后,被村民封为“苦卤神”。春秋时期,当地人们修庙祭祀,称他为“苦宗”,后为“盬宗”。还有传说盐池是“麒麟卧池”而成盐,在当地老百姓中间又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赵波/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圣惠镇改名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