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的路(散文)_董尚立
人行千里,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那就是回故乡的路。故乡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记忆,那里是你的根,有你依依不舍的亲情,有你说不完道不尽欲说还休的苦辣酸甜……父亲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从小就因求学离开了农村老家。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父亲和一些仁人志士带领大批从沦陷区逃亡的学生,日行夜宿,徒步翻越茫茫秦岭,在陕南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四千多名栋梁之材,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把一所保留完整的学校交给了国家,我们全家也结束了在陕南流亡十余年的生活,开始了返回山西老家的旅途。
我们坐的是上面盖有篷布的军用卡车。汽车在盘山路上翻过一山又一山,路就像永远没有尽头。至今依稀还记得山上有一座庙,车在那里抛锚,我们在那里休息,后来才知道那是汉留侯张良庙。登高望远,茫茫秦岭,群峰逶迤,山路如带,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回到了山西老家,父亲被分配到学校任教,我也在此上小学、中学、乃至后来到省会上大学。人生少年梦最长,我在家乡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回运城后,父亲有机会带着我们回农村老家。城里和老家隔着中条山,那时交通不便,只有步行翻山回去。早晨天还麻麻黑,星星还在天边眨着眼睛,我们简单吃点开水泡馍,背上干粮,离开了城里的家。街上路灯昏黄,寂静无人,县城很小,很快就过了禁墙,就看到了盐池。穿过泛着白碱蜿蜒曲折的土路,在熹微的晨光中,来到了中条山脚下,开始登山。走的就是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崎岖难行。越走山越高,回头一望,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胆小的要吓出一身冷汗,亏有父亲拉着我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挪。一山又一山,山路曲曲弯弯,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我们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不过,那时山上有山泉,石头缝里流出来水,那水清凉清凉的,山沟里长满红沙果树,挂着红红的沙果,坐在山石上,小憩一下,喝几口清凉的山泉水,咬几口酸甜的红沙果,眼望着四周青翠的山峦,耳里听到树枝上鸟儿的鸣唱,再加上清凉的山风一吹,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劳累和疲乏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休息片刻,还要赶路。我们开始下山,一直走到太阳快要落山了,隐隐约约看到山下九曲黄河,山庄上空飘起袅袅的炊烟。山村里是用柴火烧饭的,那是一种特有的味道。虽然累,回家的心情很急迫,一直走,暮色渐浓,村庄里犬吠和牛羊叫声渐行渐近,我们终于回到了老家。
故乡是条山脚下黄河岸边一个风景秀美的古老山村,村里有条涧水穿村而过,注入黄河。村南有一处千年古渡,是水旱码头,把晋豫两省紧密相连。村东旷野,村南滩地,村北沟豁崖坡,纵横有序,形成一层层梯田。水地除种蔬菜外,其余的一年两茬,夏种小麦,秋种玉米、谷、糜、黍、豆、芝麻等杂粮;旱地一年一收,全种的是小麦、棉花;河滩地以种绿豆、黑豆、大豆为主;山涧老滩地都栽种的是杏、枣、桃、柿等树。
我们村大,沿着村边绕一圈要两个多小时,有“七里坪八里坡”之称。要说村大,说个真实的笑话:有些家里的孩子四五岁都不认识他爸爸,为什么呢?因为耕地离家很远,大人为了多干活儿,在孩子睡醒前,就下地了,待晚上收工回来,孩子都已入睡,一整天都不见面怎么能认识?你若不信,还有个故事——由于地远,用牲口往地里驮粪,一晌只能送一回半,头回可送到地,第二回只能送到半路,就得倒下来,等下一晌再送,要不然就不能按时吃饭了,所以叫“两晌送三驮”。还有个笑话:由于耕地离家远,经常是三更半夜起床下地干活儿,村里有个小伙子结婚时间不长,有一天天不亮套牛下地,他急急忙忙穿好衣服就下地了,天亮后猛然发现自己穿的是新娘的大红裤,回家时只好将红裤反穿着。
我们村还是古盐道经过之地,自夏周以来,运城生产的潞盐是黄河流域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潞盐南运,经中条山二十里岭,翻山过桃沟、西峪、檀道,从圣庙(檀道庙)山门前再过南王、南洪池、南后等从原葛赵村渡黄河,便是古灵宝县城,再从那里向东为陕州,向西为闵乡,向南经虢镇翻越伏牛山直过南阳。
由于黄河从村庄西、南两个方向环绕,又有一条涧水穿过村庄,形成大量的河滩地,村民们辛苦劳作,长年筑坝引水、打井修渠灌溉,村北、西、南三面都是水浇田,庄稼一年两茬保丰收。村民还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除了自己吃,还常年到集市卖,这样的收入足以让外村人眼红。村里最出名的是葛赵杏,有大甜核、小甜核、大红袍、白沙杏等,个大色艳,香甜肉厚,咬一口汁水流一手。村里还盛产大枣,远售于黄河对岸陕州和灵宝等地。
村庄沿黄河有一个渡口,是县里四大码头之一,是前往河南、陕西的必经之地,又是潞盐运往灵宝、卢氏、渑池等地的重要集散地,是有名的铁码头,两岸河底都是钢泥地,坐船人和货物的装卸都是干上干下,不蹚水不沾泥,所以人和货物都愿意从此渡河。黄河两岸,货物交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很是繁忙,农民农忙时收割下种,农闲时驮盐运货搞摆渡,人不闲脚,马不停蹄,生活过得也很惬意。
后来,三门峡水库建设,我们村属淹没区,为了国家建设大局,乡亲们离开了自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在本村高处建了三个主要移民点,大部分居民都住在这里,其余住户则迁移到河南省、陕西省和本省一些县市,有的家人在什么地方工作就迁移投靠到什么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外迁地涉及三省四县七十二个村庄。移民新村院子很小,条件比不上那黄河边上的老村子,生产和生活条件很差,人畜吃水都很困难。后来我工作后,经常陪着家乡的干部找有关部门申请扶贫资金。故乡那个美丽的黄河边上的小山村,也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后来,我们也很少回故乡了。
世事沧桑,父母已先后离世,我的孩子也逐渐长大,大女儿从北京到了国外工作。我离开工作岗位后,为了照顾女儿的孩子,离开生活几十年的祖国去了国外,回乡之路从此变为回国之路。每次从国外回来,乘飞机要十三四个小时,回家之路变得更加遥远。“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次坐当今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飞机,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世界,从地球的这一边飞去地球的那一边,心情就像空中断了线的风筝那样飘忽不定。飞机升上万米高空,向窗外望去,天空是那样瑰丽和壮观,如山如海如烟如雾的云,映着明净闪耀的太阳光,衬在蔚蓝蔚蓝的天幕上,变换着无穷无尽的景与境。渐渐的,太阳沉下去了,一切又归于沉寂,周遭则呈现一片神秘的蓝色天幕。
人生也是这样,有聚有散、有悲有喜,有浮有沉、有荣有枯,生命过程乃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祸福相依、生老病死循环往复交织而成。没有想到的是,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后,由于各种原因,前前后后在国外生活了十余年,成了过河的小卒,只能进不能退了。几年前掉头一去还是风吹黑发,再回首已是霜染双鬓,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切恍如梦中。
好多年在国外过节过年总有一种难以平复的家国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两句话听起来很平常、很简单,但是身在异国他乡感受却完全不同。每年过春节,每一年都有一个一年“将尽夜”,那时我当然是一个“万里未归人”,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万千思绪在心头,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亲人。
这几年,女儿的孩子大了,终于可以在家乡过年,父母的坟也迁回了老家,每年过年或者清明节,总要回老家看一看。回家乡的路,从很早以前的步行翻山,到后来有了盘山公路,坐车回家。进入新世纪,更有了中条山隧道。过去的盘山路,山路弯弯,曲曲折折,下面是悬崖深谷,平常都被人们视为畏途,一旦天气变化,大雪封山,只能望山长叹。如今长达近10公里的明亮通达的中条山隧道,贯通条山南北,风雨无阻,天堑变通途,十几分钟就过山了。
去年春节,年前回了一趟老家,还住了一晚。山村的夜晚,一弯明月挂在天边,山村一片寂静,黄河在静静流淌,没有了城市的喧闹,心里清净了许多。想起几年前在南方住,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条微信说:今晚一个百万级的富翁和一个乞丐有的一拼。微信是我们邻居朋友发来的,他是山东人,从南方某军区退休。他住的房子是独栋的别墅,四层小楼,院子里种了许多蔬菜和花草树木,还建有假山和鱼池,偌大的太阳房里长满花草,房子只有他一个人住,孩子都在外工作,长年就他一个人。这时,天中响起时断时续的爆竹声,我才想起当天夜晚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祝福的夜晚,在家乡正是万人空巷赏月赏灯的美景良宵,我想他一定是想起他的家乡和亲人。我到了他家,陪他度过这团圆的夜晚。我们以茶代酒,谈起各自人生的经历和感悟,也谈到了鲁迅笔下的故乡和三味书屋、鲁迅笔下描写的童年故乡中的人和事。鲁迅不愧为文学巨匠,他的作品真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人性和社会刻画得入木三分。鲁迅的作品离今八九十年了,是夜和几十年前已远远不能同日而语,而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物质十分丰富的时代,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生的幸福感在哪里?
世界上的人,不管你是高官显贵,还是富商巨贾,或是一介平民,都离不开脚下生你养你的土地,就像一个人无论如何用力揪着你的头发,再用力也离不开地球一样。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或远或近的故乡,这就是家庭亲情的力量,融合成我们中华民族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这是我们14亿人对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也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人生的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不忘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不忘生我养我的土地,不忘来路的艰辛,不忘生活的初心,才能走好未来的路,走好人生的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身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中,家乡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移民新村已旧貌换新颜,乡亲们都盖起了气派的新房子,城里有的,农村也有了,村民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溢满百姓心间。沿黄一带建起了一号旅游公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正在成为家乡在新时代推进发展的重要支点。河两岸,一片锦绣,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目不暇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黄河文化的浸润之下,家乡流淌在美好生活的烟火气里,重新动起来、靓起来、富起来。每年回家乡时,我都要沿河从西到东走一趟,看不尽的黄河美景。已见繁华皆硕果,更立壮志谱新篇。当千载难逢的机会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家乡大地定是别样风华不断展现。
虎年来了,故乡的天空更蓝了,云更美了,回家乡的路越来越宽阔,生活更甜更美了。这是一条有梦的路,这是一条民族复兴的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