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3-6 11:53:03

续修安邑县志序(相斗南)

续修安邑县志序

(相斗南)

世传禹都安色,又云夏县古安邑也,是以旧志谓割安邑之东为夏县。

又按禹王城故址今在夏县封内。

我邑以安邑为禹都,夏县亦以夏邑为禹都,亦乌从辨之也?以臆度之,夏后氏所建之都,乃神京都会之地,邦畿千里,王都焉得不兼二县也。夏后改王,王城成墟,公侯百里,因分禹都而二之,此后世郡县之设,不得不分之势也。

其在当年,不即都安邑而都禹王城,何也?

河东解池有百二十里之广,在安邑县治之前。夫使神京郊关之外即临卤地,则南有条山横面,无径路之可通,非宅中图大、通道朝会之区也。

于是移境建都于禹王城,去安邑四十里,与夏县较近也,去斥地渐远,而南山之中通一径以达黄河,夏县安得不谓古安邑也。以方城之形势言之,运城为安邑之属镇,歌南风以阜财,自有虞
而已然。

其地与安邑如合壁焉,面对南山之峰,前临鹾海之池,历千百年来,办巨万之俸饷军需,乃实出安邑,接壤咫尺间,山川之盛,人文之秀,续武辈出,安得不日禹都安邑,而以近山之郭里别其名日夏县也。

如夏后当年不有安色之山川形势,而单守夏邑弹丸之区,亦必不肯树堞浚隍,以禹王城为建极之地矣。

由今以论,南通豫河,西距关陕,东北达冀州,表里山河之内外,安邑、夏县之所同也,但形势攸分,则土壤物产因不得不别。

土厚民淳,安邑夏县虽不少异,乃夏县独为一色,近山之民,多朴而少文,不过勤耕耘,粗饱暖而已。

安邑属有运城,近泽之民,恒华而多智,为商者丰于穑,为士者勤于文。

是以历来财赋之供,夏县与安邑所争在十一之分,科名文学所争亦十一之分,此安邑夏县之所以异也。

虽然,此志安邑之盛别于夏县,而不知安邑之累亦苦于夏县也。

夏县无驿站,则无奔命之苦。安邑泓芝驿当南北之冲,车牛夫马不绝于道而迫于支应。

夏县藏富于民,而耕桑之农无饥色。安邑富商乃集三省之众,其利为远贾所得,而近池者每苦三月无盐。

近当民穷财尽之时,安邑求一丰裘翩翩者不一见,而运城彼都之美,半出远商,在地者仅一二见也。

幸今中都赵公处烦难之地,以慈惠为心,出资安置以恤民力,申革地方以存民命,而两城赤子俱在鞠谋襁褓之中。

兹当续志之日,同志共襄厥事,而愚为之序,列款虽悉于全集,而大义宜揭之开卷,遂为之首辨。

夫安邑、夏县之分与安邑、夏县土地人民之异,此其大较也。至于安邑之苦于夏县,人不及知,父母之恩同天地,人不及知,而区区与夏县争禹都之名,亦奚神也!放特表此义于简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续修安邑县志序(相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