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陵与王官,鸣条与苍梧
舜陵与王官,鸣条与苍梧《虞乡县志》载:王官城,县东十五里有王官故垒,在王官谷西陵上。《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杜论、王官、晋地。按水经云,涑水经王城北。王城,禹王城也。郦道元注时未辨其为禹王城。因左传有伐我涑川,俘我王官之文,而于王城中加一官字,遂使百里有奇之地有二王官郭,为观涑水故道考误。府志疑之,亦未详辨。这段记载一是说明了王官城如何由王城变为王官城的原因,二是说明了夏县境内也出现了王官地名的缘故。
今考证夏县没有王官之地名,永济市志办已与夏县县志办进行了核实,证明了此事。
王官之名,最早称为王城。据文献记载舜举禹后,封禹为王。后来禹在古苍陵谷建有王城以辅佐舜。所以王城又称禹王城(后来禹的儿子启在安邑建立夏朝后,也建有王城,也称禹王城)。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的关系时好时坏,历史上还常称“秦晋之好”,双方都为了称霸,多次发生战争,晋国三次破秦,殽山之战更是重创秦军,并俘虏了孟明等三员大将。后来秦国为报此仇,又由孟明统军,于周襄王二十八年春五月大举伐晋,才有“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侵我涑川,俘我王官”之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宣示当年打败晋国,占领王城的功劳,将王城改名为王官城,也就是王城中加一官字,从此王城就变成了王官城。由于当年的战争将王城破坏严重,再加上历史变迁,社会动荡,现在王官西陵上就只留下王官故垒的称呼了。由此可见,王官在历史上早已存在,而《舜记》中也有苍梧之野的记载,更有鸣条之称谓。后来又有一鸣亭、一鸣窗,司空图的文集又称《一鸣集》,可见王官的历史源源流长。
清代张京俊在《舜陵辨》里早已否定了司马迁《史记》中“南巡狩,崩苍梧,葬九疑”之说。并认为“今安邑县之西北三十里地名曲马村,有鸣条岗,舜陵在焉”。随后他又写了《舜陵后辨》,他对舜葬安邑之说提出了疑问。“然则安邑之舜陵果是乎?《孟子》叙伐桀之事曰“自牧宫”,《书》曰“自鸣条”,则鸣条、牧宫,宫名也,盖郊外之离宫也。
《竹书》
云:“舜暮年居于鸣条。”注云“有苍梧山”,则舜之卒于此即葬于此,殆无疑矣。随后他又准确指出舜陵在“今蒲州东南八十里有苍陵谷,去妈汭水不远。王肃曰“妈汭,虞地名。”古必有苍梧之名。故《檀弓》等书皆云舜葬苍梧,亦非诬言也。彼零陵之说诚荒唐矣。
张京俊在《舜陵后辨》里对自己在《舜陵辨》里认为舜陵在“安邑西北三十里曲马村,有鸣条岗,舜陵在焉”做了改正,并准确地指出在蒲州东南八十里的苍陵谷,并且距离鸡汭水不远。本人查阅了《虞乡县志》、《永济县志》,在《虞乡县志》里找到了只有虞乡的王宫谷有苍谷,陵谷,苍陵谷的称谓。在王宫谷也找到了“鸣条”的来源和“苍梧山”的来源。
“苍梧
山”即就是天柱峰,苍梧之野就是天柱峰附近。“鸣条”是宫名,它的来源则是“声气远条”,这种自然现象只在王官谷才有,那么鸣条是个宫名,它与岗毫无联系,所谓“鸣条岗”的称谓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并不是舜陵所在地,这些不用做过多解释,只要把张京俊的《舜陵辨》和《舜陵后辨》看一下就全明白了。
当我前篇《舜帝虞乡》完成后,又有了“鸣条来源的重大发现。”就是在王官谷北四五里处的清华村(前叫故市村),东边墙壁上画有汤王庙的位置图。经进一步查找资料,发现清华村杨存来在《古装戏剧编》有如下记载:巍峨宏伟的正殿,艳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彩塑神象,汤王即讨伐暴桀利国顺民的成汤。神竟边柱有一副镂金对联:一德暨阿衡声显赫赫,九围鹰帝命招假迟迟。龛内为成汤金冠玉冕,绣龙衮服,雄姿英发,仪表威凛,是他剿灭夏桀,开创殷商。十月初五是商汤开国登极之日,故该庙每年这天举行盛大祭祀,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十月初五古庙会。
根据这一记载,我又从《山西通志》上查到:汤王庙,在县东南七十里故市村,唐贞观二年建(公元856年),而记载此事的时间应是虞乡归临晋县管辖之时(即元至元三年到清雍正八年),故市村在其村南(正南是王官谷)建立汤庙。商代史籍又有这样的记载:
“汤的演说,鼓动起了士气,与夏桀的军队战斗首次在有娀之墟展开,桀军一战即败,退守鸣条。汤军攻鸣条,桀军瓦解,最后只剩下450人的队伍跟着他。夏桀带着这一小队残兵,同宠妾妹喜,经过鲁(今河南鲁山县)南逃到三鹿国。”文中的有娀之墟就在古蒲阪,也就是今虞乡一带,那么鸣条应该在虞乡境内。桀逃跑的路线,就是从王官谷内的百儿盘逃到河南鲁山县,后又逃
到南阳的唐河县湖阳镇。
虞乡古时也属于安邑管辖,所以“鸣条在安邑之西”指的就是虞乡一带。
既然鸣条有苍梧山,可见鸣条与苍梧山应相距不远。鸣条的本义是声气通达,那么什么地方有这种自然现象呢?只有虞乡的王官谷有这种自然现象。那么鸣条的引伸之义就是王官谷。
王官谷内有苍梧山也就是天柱峰。那么舜葬苍梧之野就应是天柱峰附近。这个鸣条,这个苍梧山(即天柱峰),这个瓦棺舜陵,是国内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只有虞乡王官谷
才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瓦棺舜陵就在今虞乡王官谷西陵上。我希望全国广大的舜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携起手来,积极投入到舜陵的考证工作中来,把这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挖
掘整理出来,让其发扬光大!
结论:舜卒后不葬于湖南零陵,也不葬于安邑鸣条岗,而葬于虞乡王宫谷之苍梧之野,也就是天柱峰附近。
注:张京俊(清)安邑庠生员,前国子监例贡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