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3-12 09:38:42

从“苦城”到“运城”

相传远古洪荒时代,涑水盆地是个内海,孤峰山、稷王山、中条山均为海岛。洪水过后,海水蒸发沉淀,淤结为盐池。

《山海经》卷三:景山南望盐贩之泽。晋人郭璞注:“即盐池也,今河东猗化县。”《水经注》卷六又曰:“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化故城南……土俗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即山西盐池。

《水经注》及《太平御览》云,“盐池上”并有“解县”两字。又引注《地理志》也说:“河东郡解有盐池。”可见古代盐池先后分属过猗氏、解县、安邑三个县,其中叫“解池”的时间较长。

传说七千多年前盐池附近就有原始人群活动与居住,以晒盐、煮盐、运盐、贩盐为业,此地地名多与盐有关,春秋时属晋称苦城,又名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时称司盐城,驻司盐都尉。在姚暹渠北有过一个村落叫做“潞村”。盐池所产的盐也叫“潞盐”。明朝万历年间,盐法大弊,乃行盐政纲法、分纲行销城设有陆纲、豫纲(两纲均设西门外,毁于解放战火)、潞纲(设在西大街),三纲行销,清朝民国沿之。

元朝延佑年间(1314年)更“潞村”为“圣惠镇”,此名与河南“圣惠镇(三门峡一带)”相同。

盐铁事业系关国计民生,是古代政府的重要税源。战国时秦国开始设盐课官征收盐课。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在安邑等三十八处设盐官征收盐税,隶属大司农。至唐中叶开始置盐铁使掌管盐铁运销税收。

宋时有提举茶盐司,包公、欧阳修曾在此任官,宋元明清各代在产盐省份设“都转盐运司盐运使”,简称“盐运使”、“运司”,今运城市中心医院的西院所在地即盐运使司所在地,将原司的南门改走为北门。原运司北面的大巷,原称“司背后”,不应叫做“寺背后”。盐运使名称延续到1937年抗战前改为“盐务管理局”。

元顺帝至正丙申(1356年)8月,河东盐运使那海德俊,见潞(后作“路”)村日渐繁荣开始营建城池,先以城形像凤凰,起名“凤凰城”,将自己的公署由解州延驻凤凰城中,后因凤凰城居多重复(如大同也叫凤凰城),也因盐运使驻地,改名“运司城”,简称“运城”。

这样运城地名的沿革就由“苦城、盐邑、盐氏、潞村、圣惠镇、凤凰城”而成为“运城”。

运城在清末民初都是河东道的治所,抗战胜利后为山西省第十四专署所在地。行政建制是安邑县一个行政区,事实上是一个大镇。

1947至1948年一度设市,撤市后仍为安邑一个重镇,1950年设为县级建制的“运城镇”。1955年,运城镇与安邑县合并为安邑县,县治迁至运城。1958年合并安邑、解虞、临猗、永济为“大运城县”,旋又调安邑、解州为运城县,反设为县级的“运城市”。1970年,晋南专区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运城地区行署驻在运城。

2001年撤地设市,将原地区的市名称为“运城市”,又名“河东”。因与原县级的运城市名重叠,故将其改称为“盐湖区”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苦城”到“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