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神庙曾三易其址
运城池神庙,是全国少有的珍贵的积淀着深厚传统文化的文物古建筑群,也是仅有的唐代风格建筑之一,占地七十二亩,符合中华庙宇“大庙七十二亩、小庙三十六亩”的传统数理。历史上,作为研究盐文化的地标建筑,池神庙更是处于重要位置。据古建专家、河津市园林古建公司的张定中考证,池神庙在历史上曾经三易其址。
第一处,位于中条山北麓半山腰中,是春秋战国之前建立的“盐公祠”,具体位置在如今的柏口窑村东南约两公里一个被称为牛家院的地方。
春秋战国之前,当时全国建筑物极少,“盐公祠”为半窑洞式建筑。后来,后人在该处发现遗迹,有篆字的石刻。为何将“盐公祠”建在半山腰?是因当时盐池水位很高,只能如此。
张定中说,那时,运城所处的中国一带,已从部落族走向统一立国,正值“唯威是神”的造神时代,“盐公祠”也是神话产生时期的产物。当时的“盐公祠”,以英雄人物为神话资信,纪念发现“盐”和使人们懂得用盐的几代杰出人物。其中就有蚩尤。运城人土话称之为“池牛(即盐池的牛)”。
第二处遗址,是在如今安邑办庙村。该处的池神庙,大致产生在春秋战国末期至秦统一中国后,人们已对盐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庙村。一说到庙,村里的几个热心人就将我们带到庙村东南,一个紧挨村民房屋的土高台上,“这就是庙的遗址”。
50多岁的庙村人王五胜说,庙村,在“文革”前一直被称为圣惠镇。当时是安邑县的四大镇之一(另三个是东郭、陶村、北相)。村子的东边,往南就是著名的盐坂古道。地处盐池之阳,刚好在县城(安邑县)正南,又比邻盐坂古道,这可能是池神庙选址庙村的原因。
王五胜说,现在的遗迹下还有当时建庙的基础柱顶石与瓦当、砖块,根据规格形状来推断,二代池神庙多用石材建造且用材相当大。前些年,村民将几块柱顶石还拉到离遗址20多米远的一棵千年古槐下,后来也遗失了。
二代池神庙,后来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中被叛军烧毁,同时被毁的还有安邑县城。
第三处即今址的池神庙。据文字史料记载,是在安史之乱后创建的。当时城遭损,庙被毁,因皇帝非常重视盐业,于是下诏重建,地址选在水之阳,山之对,池之腰,舜帝作诗颂《南风歌》之处。
更神秘的传说是奉命前来的规划设计者——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风水相术大师袁天罡和他的得意门生李淳风。
如今的池神庙,并不完全是最初建设的第三址池神庙。第三址池神庙里的最北面,从东往西依次是三座并排的庙,分别是雨师太阳神庙、钦赐灵庆公神祠(池神庙)和条山风洞神庙。相对来讲,这部分建筑没有移位,建筑上也更忠实于原作。
张定中介绍,袁天罡经过考察发现了舜王弹琴处与五色石,深懂此地有圣人踪迹,于是促发了以此为据的规划构想,建立了池神庙。他利用地形地貌,作出“金龟探水”吉祥格局,使盐池在一千多年里,成为皇室财源久盛不衰的重要来源。
我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已不只是在书纸上平面排列的文化现象,而是上至日月星辰天体天文,下至地面万物地形地貌、地脉地理,甚至包括现代科学。这其中无不透射着阴阳平衡的和谐发展理论,对立统一辩证的哲学观点,这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张定中希望,今后对文物古迹的修缮,一定要完全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完全忠实于原来建筑的位置、风格等,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