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先魏及魏国历史
魏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致之一,姬姓。魏国的先祖是西周初周文王的儿子姬高。
周武王灭商后封以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姬高以其封地为姓,故姬高又称毕公高,毕国在春秋前已灭亡。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在晋国为臣。
公元前661年,毕万随晋献公讨伐魏、霍、耿等周围诸小国,事后,晋献公将魏地(今山西省芮城县)封给毕万,毕万始为大夫,故毕万的后代以其封地为姓。魏最初的疆域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河西”(今陕西黄河与洛河之间),“河曲”(今芮城西南风陵渡一带)。公元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在晋执政,是晋国权臣“六卿”之一。
进入战国时期,晋室微弱,六卿争权。结果,魏与韩、赵先后灭掉 其他三卿,最后于公元前453年将晋国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文侯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夏县),魏国势力这时也迅速发展。
公元 369年,魏开始称王。
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先后用其弟魏成子和翟璜、李悝为辅佐,师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诸名儒,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李悝当政实行变法,魏国的军事及经济力量都得到发展,李悝撰写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从黄河引水开大沟(运河)至大梁,后演变为鸿沟,即能灌溉又可航运,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
战国早期,魏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413年至409年,魏连年攻秦,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
公元前405年至404年,魏与韩、赵联合攻齐,入齐长城。
公元前400年至391年,三晋联军先后败楚于乘丘、大梁和榆关等地,这时魏的强盛达到极点。
魏国强盛时的疆域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及河北省大名、广平、山东冠县等地。魏虽强大,但所处地理位置在秦、赵、韩三国的包围之中,战国中期,齐、秦等国崛起,自秦献公起就不断攻魏,逼的魏不得不沿着洛水筑长城御防。
为了不受秦国侵扰和加强对东部的统治,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故魏也称梁。
秦国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国力更加强大,不断攻取魏国的河西之地。大致同时,齐威王用邹忌变法也强大起来,公元前353年,齐败魏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公元前341年,齐、魏间发生马陵道(今河北大名东南)之战,齐将孙膑大败魏将庞涓,逼迫庞涓自杀。魏从此走向衰落,无法抑制秦的东进。战国晚期,魏受秦国的蚕食,地域渐窄。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被冲毁,魏王假被俘,魏国亡。
魏国自魏斯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25年被秦灭亡共传八王,一百七十八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