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国-中华之由来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自“华夏文明”形成以后才有的,“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本身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过程。自上古时期多个原始部落不断聚合形成“部落联盟 ”开始,“华夏文明”的雏形就逐渐形成了。这个时期主要是以炎、黄部落的融合为主线,而“华夏文明”真正产生却在以后“部落联盟”内的“华”和“夏”两个 部族融合形成“华夏族”的阶段。这“华夏族”既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也是其基本内涵。“华夏”这个词汇的形成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华”和“夏”在“五帝”时期分别是两个不同的部族,后来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形成了 “华夏族”。“五帝”时期还属于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期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五帝当中“尧”、“舜”二帝都被奉为“上古圣王”之 一,“华”和“夏”两个不同的部族融合开始就发生在“尧舜”两帝时期。
舜是“五帝时代”里最后一帝,但“舜”并非其本名,而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他本人的名字并非叫“舜 ”,而是叫“重华”。“重华”的“重”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这个氏族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木正,相当于今之 林业部长。见《左传·昭二十九年》)。“重”是舜所在氏族名称,而“华”才是舜的名字。后来“重华”的谥号“舜”被广为流传,他的名字“重华”中的“华” 则成为了“族称”,其本名反而逐渐淡漠,所以后人们习惯称其为“舜”而非“重华”。
“重”是舜所在的氏族,而“有虞氏”则是舜最初所在的部落名称。“虞”本是尧帝时期的“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 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 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故“虞”或“有虞氏”因此实质上是朝代的名称,这个关系在以后的夏朝里体现得更为明确,夏朝是“夏后氏”建立的王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但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是以《虞书》开篇的。
虞帝舜的名字为“华”,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 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 “华”初始的、狭义的内涵。后来的“华”作为族称又见于《北史·西域传》意思却是指所有的中国人了,这是广义的内涵。以后,“华”作为族称从此流传下来, 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广义的华”和“狭义之华”的区别就在与 “华”与“夏”的融合,“狭义之华”是融合以前的,而“广义之华”则是融合以后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