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台:战国时的天文台
禹王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禹王台便是其保护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对象。
禹王台位于小城的东南角,高9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65米。
禹王台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最初禹王台并没有如今这么高大,是后来建禹王庙时,又进行了加高。这从夯土台的剖面就可以看出,其上部夯土较晚,而下部夯土则较早。
根据其建筑年代、构造特点以及在安邑城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禹王台十分符合历史上早期天文台的基本特点。在我国古代,天文台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祭祀天地,二是观测天象,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农事服务。
禹王台,这座大型夯土建筑,实质上是战国时期魏都安邑城中的一座天文台、观象台。
早期文字记载缺乏,但当地的许多民间传说佐证了这一点。史松令告诉记者,这里其实最早叫天坛,作用就是天文台。据说,大禹身穿黑色丝织衣服(因为嫘祖养蚕在夏县,这里的人很早便能穿着丝制衣物)在此高台上祭天。
人们都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却不知这里也是他的妻子涂山氏望夫之处。传说,大禹娶了涂山氏女,新婚不久便分离,被舜帝派去治理水患,外出13年未回家园。涂山氏思念丈夫,便登上高台瞭望,希望丈夫早日归来。但望穿秋水,也不见丈夫归来,涂山氏便化成了望夫石。所以,这里也曾被叫望夫台。
而当地人更习惯称禹王台为青台,为什么呢?
有一说法是,天文台在古时被叫作清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清台慢慢荒废,长满青草,人们就把“清台”误传为是“青台”。
民间还有一传说,人们在高台上建了禹王庙、娘娘殿,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前来朝拜。农历三月、六月、九月每半个月都有大庙会,慢慢地这里便成了当时的旅游景点,花草树木成荫,莲花池与高台相映,一片青色。所以,当地人习惯称此处为“青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