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4-1 12:24:14

醉心村史畅文阁——郭澄

在万荣县解店镇太贾村,有一位名叫畅文阁的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笔耕不辍的双手,多方调查考证,把太贾村的建制沿革、近代各历史时期概况、文化教育、历史建筑、姓氏来源、各种传说及村名来历等,汇集整理成了既有知识性又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太贾村史》。

2020年夏天,万荣县文史研究学者、85岁高龄的解放老师联系到笔者,向笔者了解太贾村村名由来。随后,笔者陪同解老到村里了解情况。他想起曾经一起交流探讨太贾村史文化、已于2014年去世的畅文阁先生,并询问其收集整理的资料是否还在。经过询问得知,畅文阁先生整理的全部资料被其子步云带到了临汾。此后不久,步云就把老父亲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了校对充实,用微信转发给笔者,并表示想将此资料自费编辑成书,以便保护。

今年正月初七,步云突然来电话,表示书已印成,他回来送给笔者和解放老师每人一本。我们根据畅老先生的资料,对太贾村村名由北贾变为大贾再变成太贾的变迁,又有了新的认知。

太贾村是一个有着近五千人的大村子,根据畅文阁先生考证,村子建村有六七百年以上。不过,村子从未有村志或村史一类的资料,这对了解其历史文化,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而畅老先生退休后,通过近20年努力,弥补了这一缺憾,为传承太贾村历史文化做了一件大事、好事。虽然成书只有100多页,但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求实精神、厚重的文化底蕴、高尚的奉献情操。

村史不同于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不可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进行描述赞美,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来记录、述写,对弄不懂、不理解、不清楚的事件或建筑、人物等,绝不能凭空捏造、自下定论。畅老先生曾经是一名机械工程师,还是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中国科协自然科学专业学会会员,有着严谨专业的学风,他正是凭借此撰写收集整理了这本《太贾村史》。

从这本小册子上,不难看出畅老先生为弄清一件事、一件物,在太贾村及解店镇等多地查看碑文、寻找铭记,跑了多少腿,费了多少力,用了多少工。

在该书第九章《补缺历史点滴 彰显时代烙印》一文中可以看到,他为寻找村里曾有的关帝庙建筑状况,在村里永清池西北角建水槽的半坡上,找到一块字迹残缺不全的石碑,并将碑文抄录了下来,为后人研究提供资料;在村民王成家的北房外西北角,发现一个半长的榨油大碾盘,上刻“万历十二年”字样,证明村子4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用榨油设施;在村民郭振国家门外左侧一个碌碡上,发现“正德元年正月”字迹,印证了村子500年前就已有收麦碾麦的设备……这些无不显示着畅老先生为求证所付出的体力和精力、耐心和细致。

根据县志等资料记载,当年和西贾村相邻的有南贾村、北贾村和高原村。清代末年,这3个村子消失了,消失原因无资料可查。而北贾村什么时候改为大贾村?大贾村又是什么时候改为太贾村?畅老先生在东岳庙香亭东北角檐下第一板青石栏杆上,寻找到一块记录着“大贾村施主畅禄愿施东岳庙正殿青石栏杆一板、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吉日”的碑刻。后又在东岳庙内飞云楼东边露天放置的一通元代元至十六年的碑上,发现了大贾村村名,由此证明早在540多年前,北贾村就已经改为大贾村了。

万荣东岳庙飞云楼中的一些碑由于岁月侵蚀已残缺不全,但里面存在着丰富的文字资料,只有耐心寻找、细细查看才能发现,没有认真的求实精神,实难办到。

畅老先生还在村史中,对村里“畅陈两姓、郭王两家”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书中不局限于太贾村各姓氏历史,而是延伸到历史上每个姓氏的产生原因和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以及历史名人、现代名人、当代名人。这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难以做到。在姓氏概述中,他对黄帝、炎帝等产生发展做了论述,同时对以姓为氏、以国名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事之名为氏、以居住地为氏等,都做了详细讲解,使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到太贾村的文史知识,还能有一定的意外“收获”。这些都充分显示出畅老先生深厚的文史知识积淀。

畅老先生写村史是个人行为,没有人要求,也无资金赞助,没有奉献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是很难完成的。1993年,他从新绛县电线厂退休回村,虽几十年在外工作生活,但对故乡情有独钟的爱丝毫未变。为了这份对家乡的爱,他走访村里老者、寻找外村知情人、求教史学研究者等,无不饱含着浓浓的乡情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太贾村史》能成书,难能可贵。太贾村的村民,从中可以窥见家乡的历史痕迹。无疑,这本书为后人感受太贾、续写太贾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郭澄/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醉心村史畅文阁——郭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