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4-24 11:43:46

赶路的故事有很多(散文)——赵宏元

赶路的故事有很多

出生于1947年9月22日的我,可以说与共和国母亲是同龄人。七十华诞母亲的苦乐、腾飞、巨变与我家庭生活的喜忧、演变、升级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是亲历者、见证者、体验者和感悟者!



1960年7月,我和哥哥同时考上了卿头初中。全家人欣喜若狂,沉浸在幸福的漩涡里!妈妈激动地给我们做新被褥、新衣裳、新鞋袜……忙乎了一阵子,将要带的东西拾掇进一个大木箱后却犯愁了,卿头离我家南扶村20余里,这么多东西,咋赶路呀?突然,我眼前一亮,看到南墙根一辆送肥、拉土的独轮车,便对父母说:“有它就好了,我俩换着推,总能推到学校吧!”开学那天我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从那时起,我哥俩就靠自带的“11路公交车”,赶了3年的初中路……



1963年,我们初中毕业了。当时我们姊妹4个,生活靠父母挣工分来维持,家中穷得叮当响,哥哥只好报名参了军。我听说上师范不花钱,就报考了运城师范学校,不久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此时,父母却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我家有了当“先生”的人了,忧愁的是距离运城25公里,孩子上学如何赶路啊!我说:“咱上初中步行了3年,有功夫了!”母亲叹了口气说:“运城比卿头远多了,咱家没有洋车,只能苦你了!”我第一次出远门去运城,不知路线,听说顺着高压电线杆就能到运城,开学那天,我独自一人,背着行李就上路了。

起初,我顺着高压电杆,唱着跳着问着,很快就到了龙居。忽然,天上乌云翻滚,一阵狂风过后竟然下起了大雨。我在人家的屋檐下避了大半晌,然后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上路了。当快到运城老汽车站时,我已经成了“落汤鸡”,浑身冻得瑟瑟发抖。我问路人:“运师快到了吧?”人家说:“在鼓楼巷,还早着哩!”这时,我又冻又饿,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到学校后,接待我的班主任急忙帮我找被褥、换衣服……安顿下来后我却因感冒病了一场。以后的三年里,来往于老家和运城之间的我,依然是靠着自带的“11路公交车”。



1967年我毕业了,被分配到北相公社教育组王桐村学校,我徒步前去报到,先领到了3个月工资88.5元。我把钱交给父母,父母欣喜之余又熬煎地说:“王桐村离咱家30多公里,比运城还远,你如何赶路啊?”我说:“运城来回三年都过去了,现在每月又有29.5元的工资,怕啥哩!”就这样我坚持徒步来往于南扶与王桐之间,整整两年多。

第三个年头,父亲掏了28元,给我买了一辆无车铃、无车闸、无链盒的“三无”洋车,至此,我家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高档”商品。它虽然破旧,但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后来我调到邻村曲凡初中,“三无”洋车继续发挥着作用。

它虽然功劳大,但却和我开了一次“玩笑”,险些要了我的命!因岳父家冬天煤炭不够用,我从家里给岳父家送一麻袋煤核,经过一条大坡时,因为没有车闸,一直猛烈往下冲,将我和洋车连同100多斤重的麻袋,“骨碌骨碌”一下子翻滚到路边的树壕里。我的左胳膊和颈椎受了点皮肉伤,洋车被摔得七扭八裂,无奈,我只好用土将煤核掩埋在树壕里,然后扛着“宝贝”到金井乡去修理,直折腾了三四个小时,夜幕降临后才将煤核送到岳父家。听说此事后,一位与我同带一个班级的北京知青很是同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北京“走后门”给我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用火车发回来。那个“功过相抵”的“宝贝疙瘩”成了我生命中的永恒记忆!



在曲凡初中工作期间,由于我爱好写作,经常给学校、大队写材料,还有一些文章见诸报端,1971年被调到金井教育组当干事,1973年又被调到当时的运城县委通讯组,于是,我又开始了南扶和运城之间的赶路,好在有“红旗”车当后盾,没有受多大罪。1978年,组织决定将我老伴从侯村学校调到县聋哑学校任教,一家人托儿带母地进入城里,生活上带来许多实际问题,不是缺这就是缺那。开始,我家吃饭的碗筷就放在一个纸箱里,后来到旧货市场26元买了一个旧碗柜,又从老家带了一些家具。记得一次我从老家给城里搬一个盛水的半大缸,我将那个缸捆到洋车后边往城里驮,一来当时的路不好,是砂石路,二来缸是圆骨碌嘟的,捆好了没多一会又松了,这样反反复复十多次,总算驮到运城城边,可没料到上坡的时候,不小心“咣当”一下,把缸摔成了碎块块。

进城之后,我和老伴双方的父母都还在农村,我们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一趟老家看望老人,于是,我花了1800元买了一辆电动车,赶起路来方便多了,但也出过两次小麻烦。一次是我带上老伴回老家,骑到离家还有10里地的侯村没电了,只好推着回家;一次是返城骑到南庙村口跑气了,到附近修理部修理。师傅一看说:“里带烂得太厉害,没法补,得买新的!”然而,跑了周围几个村都没有卖的,只好给女儿打了电话,从城里买了一条内胎送来,才算救了急。



大女儿和大女婿,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方便以及双方老人“赶路”需要,2000年,他们家买了一辆奥拓小轿车。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我和老伴就像当年家中安上电话一样高兴,一夜都睡不着觉。这个小“奥拓”虽然小,在我们的晚年生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2008年,他们觉得“奥拓”太小不方便,又花了12万元,买了一辆更舒适、更宽敞的福特牌轿车。接着,二女儿家和三女儿家也先后买了越野车和丰田牌小轿车,我们老两口现在有事回老家,三家人随叫随到。

退休之后,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打乒乓球,但住在北郊,离打球的西郊太远,每天来回赶路20多里。几个女儿女婿要接送,被我谢绝,“你们那么忙,现在有公交车,还对老年人免费,很方便!”我也曾想买一辆电动小轿车,孩子们说:“现在咱家4辆车7个司机还伺候不了你吗?”一天下午打球,突然下起大雨。打完球,门外一下子同时来了3辆车接我,我嗔怪说:“和当年相比,这点小雨能难倒我赶路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顺路,顺路!”你们相信他们是顺路吗?

赵宏元/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赶路的故事有很多(散文)——赵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