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4-25 17:21:22

历时三十余年的垣曲县后河水库建设历程

水库的规制及所处地位

后河水库是垣曲县为解决东西两原干旱而兴建的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垣曲县水利建设最可喜的标志性工程,是舜乡大地23万人民久久为功的民心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人的利民惠民的生命工程。

水库工程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历经波折,最终于2002年6月全面完成。水库总库容1375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水库设计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人畜饮水,今已成为东西两原农业灌溉、中条山矿区工业用水、垣曲县城城市供水、防洪兼顾发电的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水库工程设施主要由枢纽和灌区两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浆砌石重力拱坝。坝顶高程693.3米,坝底高程620 米,坝高73.3米,坝轴线总长134.31米。总干渠长19.19公里,最大引水量3立方米/秒,西干渠长13.636公里,最大引水量2立方米/秒。东干渠长13.303公里,最大引水量1立方米/秒。共布置支渠12条,总长76.17公里。干斗渠9条,总长20.978公里;斗渠229条,总长202.82公里;设置各类渠系建筑物1886座,大倒虹6座,渡槽27座,隧洞55座。库区在后河源头的龙王脚下,灌区位于亳清河、沇西河、西阳河三条河流切割而成的东西两原及沇西河两岸的阶地,包括华峰、王茅、古城、历山、英言五个乡镇,灌溉面积7.516万亩。

水库建设的历程

后河水库工程建设前后历时30余年,几经上下,颇多曲折。但好事多磨,终成硕果,了却了垣曲百姓几十年的心愿。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战线上,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水利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很快,各地掀起了治山治水、兴修水利的高潮。垣曲人民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丘陵山地十年九旱,制约着农业发展的速度,更需要发展水利事业。全县人民敢想敢干,齐心合力实施了几大水利工程,寨坪大渠、十八河大渠、八一水库……一直到进入七十年代后河水库工程的投建施工。

后河地处历山、望仙的大山深处,这里山高谷深,水源丰沛,后河由其南麓山水汇聚而成,是沇西河上游源地。多少年来,沇西河东西两原的百姓就翘首企盼河水能够上塬,把旱地变成水浇田,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历届县府领导急百姓之所急,顺民心之所向,积极筹划,要在沇西河上游建设一座后河水库。经过一番准备,到1970年,水库工程建设开始上马。

这年秋天,由县委副书记许毅挂帅,以县水利局副局长李群章为首,成立了后河水库建设总指挥部,征派全县15个公社4000多名民工展开了首期工程大会战。总指挥部设在同善镇,民工分片驻扎在神后、东堎、西堎、大石崖等附近农村。工地就在由君子地到西堎的8000米长的半山腰上。任务是开凿水库总干渠,要求宽2.2米、高1.8米,达到3个流水量。这是计划中的水库建设的先期工程。

作为县一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一部分来自争取到的上级拨款,大部分要靠地方财政统筹。民工们挣的是生产队的工分,口粮由生产队补贴。工地给每个民工每天四毛钱菜金,用于民工大灶的生活补助。民工们每天一斤半的粮食标准,大多是粗粮玉米面,通常情况下很难吃饱肚子,许多人要靠由家里带来的或者家里托人捎来的干粮充饥。

水库工程人员采取军事化组织管理。总指挥部下辖若干个团,一个团由几个公社合建,一般一个公社是一个营,几个大队组合成一个连,一个大队是一个排。工程任务由团营连排各级层层分解承担,各级负责人一般都是公社、大队指定的带队人员。

水库建设者们生活艰苦,劳动更艰苦。他们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在军号声中起床吃饭,扛起镐锨上山,跑过河滩,爬上半山,工地远的要跑六七里路才能到达。头上是峭壁断崖,脚下是乱石河滩,夏天烈日当头,冬天寒风打旋,然而大家打眼放炮,搬石平台,任两手老皮皴裂、掌指满是肉茧。

那时,建设者们再苦,却从不叫苦。再苦他们都能咬紧牙关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根深蒂固,这是每个建设者们的基本素养。工地上提出的口号是:大干促大变。一不怕苦,二不怕难。安下心,扎下根,水不上塬不回村。

然而,资金困难始终困扰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努力坚持到第二年7月,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水库工程不得不暂时停滞下来。

两年后,经过一番修养生息,垣曲县又争取到了省水利厅下拨的水利专款,作为山西省水利项目,后河水库于1973年5月重新上马。

第二次上马,工程多点开花,全面铺开,按计划先后依次进行。总指挥部鸟枪换炮,有了自己的家当,常备几辆卡车和拖拉机及工程机械,以供调遣。民工的组织和第一次一样,还是军事化管理,生活待遇还是照原来的标准执行。因为有的工地远在深山旷野,附近没有民房可供借住,民工们就在近处打窑洞住宿,甚至在河滩搭帐篷过夜。条件虽然更艰苦了,但众人干劲丝毫不减当年。

各公社的民工们像服兵役一样,在保证工地额定人数的情况下,一批批轮番替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的哥哥回去弟弟来,有的姐姐出嫁妹妹替。工地上有父子兵,有姊妹花,一时传为佳话。虽然工地上根据工程需要人员时多时少,有增有减,按照实际情况也中途放假,但工程建设始终一步一步艰苦地推进着。

这次上马,在原县革委会副主任张海林和水利局原局长郭同元先后带领下,第一期工程(至1973年10月)总干渠通水到同善。第二期工程(至1978年)总干渠修至冯家山并通水,东干渠修至赵寨,与赵寨小水库相接。第三期工程(至1980年底)大坝挖基33米,大坝砌高至25米。第二期和第三期同时完成数十座战险洞隧道、毛家沟双曲拱斗槽、滋峪河倒虹吸等重大附属工程。

可是,主要还是因为建设资金的困难,还有其他种种原因和问题,到1980年底,水库建设又不得不暂缓停建,二次下马。

时间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这十多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和改革开放的种种举措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起来。于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的黄河小浪底水库上马。作为小浪底水库移民补偿工程的后河水库一同被纳入国家计划获批准复建。

这是时隔十多年后,后河水库第三次上马。县里重新成立了建设总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李广斌(后为移民办副主任郭改选)担纲,并由运城地区常务副专员参与负责。1996年12月,工程建设正式动工。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原来许多工程的质量未能达到新的标准,原建工程该拆弃的拆弃,该改造的改造,该重建的重建,并新建了宋家湾倒虹吸和西干渠等灌溉设施。龙王脚下的大坝枢纽工程由水利部水电工程11局负责承建,其他工程由指挥部招标具有合格资质的水电建筑单位完成。工程于1999年9月通水上到东西两原。至2002年6月,后河水库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2003年通过了蓄水安全鉴定并由水利部进行了验收。全部工程动用国家资金二亿三千五百万元。

几点思考

回顾后河水库建设的前前后后,笔者颇多感慨:

一、后河水库历经30多年岁月转换,几多波折,终于落成,这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是垣曲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类为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从未有过的创举。千百年来,岁月流逝,山河依旧,中国人民始终在贫困和落后中徘徊,试问中国哪个朝代、哪段历史,能有今天新中国七十年历史的辉煌?引水上塬是垣曲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奢想,而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能让这个梦想实现。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感恩就首先要感恩我们伟大的党,感恩我们党永远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

二、后河水库建设前期两上两下,其主要原因无非是资金短缺,筹措困难,难以为继。当时国家和地方的财力都比较困难,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事就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而第三次上马,高质量高标准顺利实现,就是因为国家足够富强,财力足够雄厚,有足够的力量去办成人民想办的事情。这说明了国与家交融不可分割的道理,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国家富强了,老百姓就富裕了,国是家的支撑,家是国的维系。当今,国家富强,国力鼎盛,人民幸福。我们为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而荣幸,更为我们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自豪。

三、从一个方面说,后河水库的建成,是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是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改革开放作为兴国富民的基本国策,四十年来使中国从站起来的东方大国变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富国、强国,令世界刮目,令国人振奋。我们想办的事情就能办成,没有什么我们做不到。我们一定要继续紧跟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

四、垣曲是革命老区,垣曲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垣曲人民都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在后河水库建设工地上,一茬一茬的民工队伍以“众心齐,泰山移”的豪情壮志与英雄气魄,住的是窑洞,睡的是河滩,吃的是红薯杂粮玉米面,顶酷暑,冒严寒,不怕苦,不怕累,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水库建设。水库建设第二次上马期间,安窝公社的民工李小良在工地上不幸遇难,他的姐姐掩埋了弟弟,擦干眼泪,又顶替弟弟上了工地,其情其景,令人动容。据统计,水库建设前前后后,不幸遇难的民工有28人,伤残的100多人,挂伤的无以计数。今天,当我们缅怀当年艰苦而峥嵘的岁月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父老乡亲当年的辛苦,更要继承他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那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端阳/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时三十余年的垣曲县后河水库建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