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4-29 16:50:06

故事里的母亲(散文)_焦云竹

故事里的母亲

父亲39岁病故,无疑给37岁的母亲带来了摧毁式的打击。孤军奋战拉扯我们兄妹六个长大成人,这大山般沉重的负担,无情地压在了母亲极其单薄的肩上。几十年来,母亲像磐石一样坚硬挺着,用她钢筋般的臂膀,擎起了我们兄妹六个生命的全部。

母亲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无休止地转。为了儿女们的成长,她不允许自己累,也不允许自己苦,更不允许自己病,她每时每刻都在警醒自己:这群没爹的孩子,需要她这个妈!

曾有好多好心人相劝,让母亲找个伴儿,可母亲总是婉言谢绝,母亲的信念里只有她的儿女们。

母亲那双粗糙干枯、长满厚茧、筋脉突兀、缺钙凹甲的双手里,创造了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儿时记忆中,母亲常常白天下地挣工分,彻夜为我们纺线织布缝衣纳鞋,困了就地打个盹儿。当时家里没有缝纫机,全家大小从头到脚,单的棉的,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尤其是我们兄妹六人千层底的单鞋棉鞋,每一双鞋子不知得耗掉妈妈多少个不眠之夜。每当别人劝母亲歇歇时,母亲总是说:“我没给孩子们创造下好光景,只有会干活的胳膊手啊!”

夏秋季,母亲好多次农耕回来,总要给我们采一些野果果,紫色的酸酸甜甜的黑丢丢、两头尖中间圆绿色的脆香脆香的老娃枕头、白色的生津甜味的胡胡草根,霜降后还有又红又甜的软柿子。看着孩子们抢着吃着,母亲的脸上就会露出幸福欣慰的笑容。

母亲一米七高的个子,两条长长的辫子一直保留到三十几岁。记忆中我们兄妹几个动不动就拽着妈妈的辫子玩来玩去,尤其是两个小弟弟更是将妈妈的辫子当成心爱的玩具扯过来甩过去,也不知道妈妈疼不疼,反正从没听妈妈喊过一声叫过一声。

母亲去农田干活,生怕我们在家不安全,就索性领着我们几个小的也去地里。她在田间忙碌,我们在地头玩耍,捉蝴蝶捉虫子,玩累了,就开始吃喝母亲带的玉米馍和水,好几次等妈妈累了饿了渴了返回地头时,我们已经把干粮吃光喝光了,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

几十年如一日,母亲从未因奶奶的不讲理顶过半个字。因为母亲坚信,忍让就是对老人最好的孝敬。每到逢年过节初一十五祷告祈福时,母亲总是祝愿奶奶长寿健康。亲朋好友街里街坊都非常尊敬我的母亲,在母亲的牵头下,上千名村民自发捐资修建了朝阳洞,供全村及方圆邻村的乡亲们在这里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受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再加之好强的性格,奶奶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独裁专制”,对母亲的意见总是不屑一顾,在决定一些家庭大事时,根本不参考母亲的意见,全由她一人说了算。比如当年我的婚事,母亲一直不同意,奶奶强行擅自做主为我完婚。再有哥哥弟弟们谈婚论嫁,送彩礼、定日子、请客设宴等全都是奶奶拍板定音说了算。

为了这个大家族的和谐安宁,母亲每次都委曲求全,即便奶奶做得不对,母亲该咋孝顺还咋孝顺,给孩子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奶奶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得了一种叫“羊毛”的病,即癫痫病,过段时间就犯病,犯上来就休克。每当这时,母亲便用小平车拉上奶奶赶往医院,配合医生小心翼翼没白天没黑夜地照顾奶奶直到痊愈。

奶奶到了耄耋之年,母亲不仅一日三餐照顾奶奶的吃饭穿衣,还经常给她喂药擦尿。亲朋好友家婚丧嫁娶设宴办席,行走不便的奶奶总想去凑凑热闹,好脾气的母亲便骑上代步电动车,拉上奶奶去赴宴。七十多岁的媳妇拉着九十多岁的婆婆穿行在村里的大街小巷,甚是夺人眼球,人们都对这道风景投来羡慕赞誉的目光。

母亲常对我们说,奶奶没娘家也没女儿,你爸也去得早,咱们都要加倍对奶奶好。母亲说到也做到了,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身体力行地成为了我们弘扬孝道家风的典范。多年来在我们晚辈们身上也都彰显着母亲孝敬奶奶的作风,有的给奶奶买好吃的,有的给奶奶买新衣服,有的给奶奶买用的,还有的给奶奶零花钱。特别是二哥在奶奶暮年,协助母亲寸步不离地照顾奶奶到最后一刻。

村里人都说,这几个孙子把奶奶照顾得真好,他们的母亲教子有方啊!

望着母亲渐渐佝偻的身影和弯曲的双腿,还有那双筋脉突兀、布满沧桑和厚茧的手,多少次我泪眼朦胧,心痛万分。母亲总是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吃的常常是我们剩下的,穿的也是儿女们不穿的,即便是近些年条件好了,给她买下新的好的,她也总是攒着。

母亲的心里每时每刻都满满当当地装着她的儿女们。逢年过节团聚结束,或哪个儿女假期回家,母亲总要给我们装馍拿菜,一家不漏,一个不少。

现如今,母亲已年近八旬,依旧闲不下来,或种菜浇水,或养鸡喂狗,或侍弄花草,或缝缝补补,或打扫庭院,或剪纸画画。愿我辛苦一生的老母亲,在儿孙们的陪伴下,健康长寿,在宁静幸福的好日子中度过她的晚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事里的母亲(散文)_焦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