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4-30 18:52:55

回味一碗腊八粥(散文)_苏风屏

苏风屏

回味一碗腊八粥

腊八粥,喝几天?

沥沥啦啦二十三。

猫一口,狗一口,

灶窝门前也得有。

传说中的腊八有喜有悲

又是一年腊八到。

史载腊八粥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合家团聚,祭祀祖先。

关于腊八节,古人多有记载,或喜或忧皆成文章。晋·裴秀的《大腊》洋洋洒洒,主要描述了古代腊祭时向神灵报告物阜民丰以及感谢神灵保佑的场景,可谓隆重豪华,气势浩大,用时下语言来形容,那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北齐诗人魏收的《腊节》温情脉脉,描写了隆冬时节摆上酒肉祭祀百神的心情: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清人李福的《腊八诗》忧心忡忡,勾勒出的是官府荒谬、胥吏奸刁以及饥民凄凉的场景: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并由此发出感叹: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

关于腊八粥,有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之说。传说佛陀成道之前,苦行经年不得,骨瘦如柴,后接受牧羊女供养之乳糜,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后世信众为了纪念佛陀,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以各种米和果物煮成粥来供献,寺院更是形成了在这一天为众生施粥祈福、举行纪念法会的传统。

有与孟姜女有关之说。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与众民工一起被抓去修长城,每天劳动繁重却吃不饱肚子,生活异常艰难。腊八这天,众民工翻遍粮袋,将犄角旮旯、缝缝沿沿里的大豆、小米等各种粮食汇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但无奈人多粥少,最终还是有民工被饿死,这中间就有范喜良。当孟姜女千里迢迢送粮赶到长城脚下,看到的却是丈夫饿死的遗体,她长哭一声,气绝而亡,万里长城轰然倒塌,孟姜女与丈夫范喜良同时化为两棵枣树。为了纪念孟姜女,后人就在腊八这天煮粥吃,有的地方还要将粥往枣树上抹。

有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之说。传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受苦,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又冷又饿的他饥不择食,竟然从监牢里的老鼠洞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玉谷等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粥,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最美的享受。因为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意犹未尽的朱元璋便将这锅杂粮粥美其名曰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美味佳肴之余,愈发思念那顿难忘的粥,于是一纸令下,将那一天定为腊八节,把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喜庆也好,忧忿也罢,腊八节的习俗一代代流传下来,腊八粥的食材与做法虽然各地有所不同,但祈求祥和平安的愿望都是相同的。

小村的腊八节生动多彩

腊七腊八腊进年。腊八是年的门槛,是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个和吃直接关联的日子。小时候盼过年,其实盼的就是好吃好喝几天,为此一进腊月就兴奋起来,能明显感到大人比平时忙了,勤快的女人们早早就开始准备了,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哪一样都不能少,哪个人都不能缺。

常说乡音难改乡俗难移,晋南生活几十年,小村里的许多老辈人仍是河南老家的习惯,比如说每天吃饭离不了一顿面条,比如说吃饭时端着饭碗串门扎堆吃等等,一些典型的生活细节,与本地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单说腊八粥,风俗一辈辈流传下来,做法也是大同小异。小村里,不论什么样的家境,到了这一天,都会用小米、玉米、黄豆、绿豆等做一锅粥,而且当天不能喝完,余下的每天都要喝一点,直到腊月二十三。喝粥的时候,小猫、小狗都有份。老辈人说,这叫年年有余。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关于腊八粥,小村有一句俗语:腊八粥,吃不够,吃了腊八大丰收。意思是一年到头,一定要把五谷杂粮吃全了,这样才算圆满的一年。小村人过腊八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吃腊八面,小村人也叫米粸饭。记得有一年冬天,河南老家来了亲戚,那年的腊八母亲做的就是米粸饭。先将几样米米豆豆煮成粥,再炒些红白萝卜、粉条、酸黄菜、大肉等做成臊子,可着大案板擀好面条,切成韭叶宽,煮好后捞到粥里,然后浇上臊子,腊八面隆重呈现。大钵碗里豆米糯烂、面条筋道、臊子浓香,色香味俱全,一碗腊八面,一桌人吃得热汗盈盈。

以前,常听大人说“十冬腊月”,一直不明白到底指的哪个月份。后来查资料得知,是指农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天气最寒冷的季节。门前五爷也讲过:逃荒路上饿死人,“五黄六月”热死人,“十冬腊月”冻死人。小村有谚语: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于是,就想这里的“十冬腊月”应该指的就是能冻破石头的腊月天。许多地方都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足以证明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一天。冰天寒地腊月天,因了一碗腊八粥或腊八面,这个寒冬里的节气便暖意融融。

母亲是非常讲究节气的。腊八节前一天,她就开始张罗起来,将家里的五样豆三样米拾掇到一起,拣好簸净。那些年大米不常见,垫底的就是小米、麦仁、玉谷糁、豇豆、绿豆和黄豆。有时候实在凑不够八样,就将红薯、胡萝卜切成小块,等豆豆米米快熟的时候放进去。最“奢侈”的腊八粥是里面放“焦花”。这是一种油炸小吃,面皮擀薄,切成菱形的小块,热油里炸至焦黄酥脆,放到熬好的粥里,点缀了颜色,更增添了香味。

也不知道腊八粥是什么时候开始熬的,早上一睁开眼,就能闻到浓郁的粥香,仿佛就是粥香唤醒了我们的梦。灶间里,粥已盛好,一碗碗冒着热气,母亲站在炉前,嘴里还念念有词: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印象中,母亲好像从没有睡过囫囵觉:入夜,纺线声伴我们进入梦乡;天蒙蒙亮,端锅抹碗声将我们叫醒。小村人都知道腊八里的风俗讲究,起早做好腊八粥,来年会有好收成。母亲还说了,娃娃们瞌睡多,腊八谁起早,分数考得好。

原先农村家家屋里盘土炉土灶,小村人叫“煤火台”“灶火台”。灶火台里烧的是干柴,棉花柴玉米秆或树上砍下来的枝枝杈杈,一摞摞堆在房前屋后,有些都成了母鸡下蛋的窝。煤火台里烧的是炭和土混合而成的煤糕块,炭都是稀罕的,大多数人家用的是“电灰”,准确的叫法是粉煤灰。哪里来的?运城有最大的盐基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盐化分厂。一到冬闲,小村里就有许多人到盐池干活,根据工种的不同,分配在不同的厂区里,操心着出力挣钱,也操心着抽空打点给家里拉煤灰。煤灰富裕了,就舍得用,和煤糕时就会少掺些土,煤火也就旺些。炭或煤灰与土搅拌均匀后,一锨锨摊到地上,一席席抹平,一块块划格分开,晴天好日头,三五天就能起了,一块块背靠背立着或靠墙摞着,厚墩墩的,方方正正,“糕”如其名,当年这可是家家户户院门外的风景,据说有一年冬天,外村一户人家领着女儿来相亲,还没进家门,先看见了男方家门口的两摞煤糕,相随的媒人乐呵呵地说,看看,多勤快的人家!

回到正题。腊八粥就需要煤火熬。旺火烧开了,压上一小块煤糕,炉子里的火就变得不温不急,小火慢煮,粥香醇厚。现如今人们生活在快节奏中,腊八粥大都是电饭煲煮成,早已失去了小火慢熬的味道。

稠糊糊的腊八粥味道特别,两个弟弟却是不大喜欢,嫌这杂七杂八的米米豆豆一锅熬味道怪怪的,管腊八粥叫“糨糊饭”,说稠得能糊了嘴,无法下咽。但母亲不依,想着法子让他们吃。记得一到腊八,母亲都会念叨“喝了五豆,长一斧头;吃了腊八,长一杈把”。当时的我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只知道在一旁帮腔:不吃腊八饭,冻掉下巴没人管;不喝腊八粥,长成馍橛没人瞅!馍橛是小村人的独特词汇,就是蒸馍时撑笼节的木头楔子,一拃高。腊八粥好吃不好吃倒成了次要的,关键是不能冻掉下巴,关键是要长个子!连哄带吓之下,两个弟弟只好就着咸菜或酸菜去喝碗里的粥,吸溜吸溜,巴叽巴叽,响声很大,速度很慢,将这一碗腊八粥喝得勉勉强强、稀里糊涂。许多年后,从一本书上读到“喝了五豆,长一斧头;吃了腊八,长一杈把”,这才明白了它的真实意思是说进入腊月,白天一天比一天长了。用小村人的话说就是日头见长了。

也不是所有的粥都不好喝,二姐的粥就让我们眼馋。因为她的那碗粥和我们的明显不一样。首先不是一口大锅里熬的,再者二姐的粥里除了黄豆、玉米、小米,还有花生、核桃、杏仁。当时的年代,这可是极其稀罕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食材,母亲是怎么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尽管只是零星的点缀,但已经让我们馋涎欲滴了。而且,它的做法也不同,花生、黄豆、核桃、杏仁先炒好捣碎然后再和小米一起熬,是在砂锅里熬。这样熬出来的粥,颜色味道自然也就不一样,往往是粥还没有熟,屋子里已是浓香四溢。

所以,当二姐那一碗粥端上桌,嘴馋的小弟就会趁大家不注意时快快地挑上一筷子。刚出锅的粥很烫,核桃杏仁也已捣碎,夹在豆豆米米中已分不出彼此,两根筷子是挑不出来什么东西的,但小弟却是兴奋异常,急急地往嘴里送。问他吃到了什么,却是龇牙咧嘴不停地吸溜,啥也不说。

母亲看见了,少不了一顿训:讨吃鬼,咋不托生到腊八?

腊八是二姐的生日,二姐的腊八粥就该和我们不一样?心里有意见,我们也不敢作声,只能看着二姐吸溜吸溜有滋有味地喝她的腊八粥。有时候,二姐也会把碗里的粥给我们拨一点,如果让母亲看到了,就会连着二姐一起训。

砂锅里的粥,母亲也很稀罕,勺子刮了不说,还用食指仔仔细细地将粘在锅沿锅底上的粥擦下来,然后往舌尖上一抹,咂一下嘴——嗯,香!

母亲这一咂嘴,更是逗起了我们的馋虫,就想象着那一碗粥,该是多么的香,就嫉妒二姐是多么有福气。特殊岁月里,二姐的生日显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这种优越让我的羡慕与嫉妒伴着腊八粥的热气袅袅升腾。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了母亲与一位邻居的对话。

邻居家的一个孩子体弱多病,但却不配合治疗,常常将医生开的药悄悄扔掉,为此这家大人很是头疼,就在我母亲跟前诉苦。我听到母亲轻声说:孩们谁喜欢吃药?你得想法呀,你看我家老二,这些年身体好多了吧,我也是想尽了办法,把那些药片片和花生核桃杏仁一起捣碎了熬在粥里……

原来是这样。

我知道二姐身体不好,经常病怏怏的学都上不成。我想起了平日里二姐吃的饭也经常和我们不一样,为此还在心里埋怨母亲给二姐吃偏食,甚至背地里撺掇小弟偷吃二姐的饭。想到母亲蹲在地上一下一下捣碎花生杏仁的样子,想到母亲守在炉火前一遍一遍搅动腊八粥的样子,我心底的愧疚油然而生。

从那以后,每年的夏天,我都会在外面捡回杏核悄悄地放到灶间的抽屉里;每年腊八前,我都会帮助母亲择豆拣米、捣花生核桃和杏仁;每年腊八的饭桌上,我都会帮二姐盛好粥,然后有滋有味地和她比着赛着看谁先喝完腊八粥。

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准确地说,腊八粥不是煮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是米水豆在文火中慢慢裂变、相互交融,是一种难分难解,相濡以沫。腊八粥包含的不仅是美食,也是养生,是泥土的芳香,也是时间的味道,是柴火炭火的温暖,更是人间烟火浓缩而成的情愫。地长五谷能养人,难得糊涂最聪明。智慧源自生活,这乱成一锅粥、难得糊涂的感悟,大概就缘自这里。

聪明也罢,糊涂也罢;丰也罢,俭也罢,看似简单的一捧五谷,一把杂粮,酝酿出的是一碗醇香独特的腊八粥,成就的是一种独特的美味,将五谷丰登、甜甜美美、红红火火的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2015年腊八,入冬的第一场雪飘然而下,这天,我们吃到了南方口味的腊八粥,花生、红豆、桂圆、枸杞……儿子用电饭煲熬成,绵绵的、糯糯的,一种特别的清香缠绕舌尖。南北风味不同,但喝腊八粥的感受是相同的,就是家的味道,温暖,温馨,一冬的寒冷不再存留,浓浓的亲情全都融汇在一碗热气腾腾的粥里。

这种特别的味道,由儿子从千里之外的他乡带回,让我不禁想到遥远的河南老家,想到故乡小村的腊八节,想到母亲的炉火和炉火上香香的腊八粥。

他乡的腊八节,又会是谁的故事在流传?

网络搜索,有关腊八的内容何其浩瀚,喝粥却是不变的主题。腊八这天的电视画面,看到的也是喜笑颜开的男女老少,操着不同地方的语言讲着腊八不同的由来不同的粥。

腊八是全国人民的节日啊!

一碗腊八粥,打捞起粥一样柔软的回忆,与泥土有关,与时间有关,更与浓浓的乡情亲情有关。

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小村俗语:流多少汗,吃多少饭,靠天靠地不如自己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味一碗腊八粥(散文)_苏风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