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壁城的千年往事(上)
玉壁城的千年往事(上)玉壁城的位置,在今天稷山县城西南六公里左右的峨嵋岭台地边缘。笔者曾经考察过这个地方,就在白家庄村的北边,运城至稷山旧公路的下坡处。这个地方两面深沟,一面高崖,中间是一大片平地,南面有一小段土梁与大路连通。从汾河谷地往上看,玉壁城矗立在几十米的高崖之上,可称是天险。敌军如果要进攻,只能先从汾河谷地爬上高坡,然后从南面的狭窄地段攻城。
南北朝时期,玉壁城曾是东西魏争锋的重要据点,有过两次著名的守城战,成就了一批汉族英雄人物。因为战争,还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民歌《敕勒歌》。
王思政增筑玉壁城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的北魏王朝,因为剧烈的内部矛盾,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际统治者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西魏的实际统治者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东魏实力较强,政治中心在河北的邺都(今临漳附近),军事中心则在山西太原;西魏实力较弱,政治军事中心都在今陕西西安一带。今天晋南运城市的区域,最初隶属于东魏,公元537年沙苑之战后,河东军民起兵反抗高欢,归附了西魏,从此成为西魏政权的前沿阵地。
东西魏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公元536年的小关之战和537年的沙苑之战,都是东魏大举进攻西魏,被西魏以少胜多,打退回去。公元538年河桥之战,双方都投入了主力部队,打得异常惨烈。最后西魏军全面溃退,东魏军也损失惨重。
在河桥之战中,西魏老将王思政表现十分突出。他手持长矛,下马步战,刺死了无数敌军,后来受了重伤,晕倒在战场上。王思政打仗时喜欢穿破衣烂甲,打扮如同普通士兵,倒地后没有引起敌军的注意,所以保住了首级。战争结束后,部下雷五安从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王思政,把他救了回去。
这次战后,王思政被任命为西魏东道行台,镇守在位于现在河南灵宝的恒农城,这是东魏从河南地区进攻西魏的咽喉要道。王思政认真分析了两国形势,认为高欢的军事中心在太原,沿汾河谷地南下进攻西魏的可能性比较大,就请求移镇于玉壁城,重点防御东魏在今山西境内的进攻。西魏当局欣然照准,任命王思政为“都督汾、晋、并州诸军事”,在玉壁增修城防,驻军防守。
从地名上看,“壁”是“壁垒”的“壁”,相当于晋南农村常说的“堡子”,是汉族人民防御外来侵略的传统方式。玉壁城以前应该是晋南居民修建的堡垒,因为规模较大,地势又最险要,所以被王思政选中,重新修建加固,改造成了东西魏两国争锋的重要据点。
第一次玉壁之战
玉壁之战一共发生过两次,都以西魏取胜、东魏失败而告终。我们先介绍第一次。
王思政是公元538年移镇玉壁的,在玉壁城经营了四年之久。到公元542年初冬,终于迎来了意料之中的敌军进攻。东魏丞相高欢率主力部队从太原出发,沿汾河谷地南下,到今侯马新绛一带折向西方,直冲玉壁而来。高欢的部队主要来自北方各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大约有十几万人。这支部队从北魏末年到东西魏初年,经历了多次战争,战斗力是很强的。王思政虽然在北魏和西魏任职多年,但他的本部人马不会很多,应该是以汉族步兵为主。玉壁城周长四公里,城内大概也就一平方公里大小,装不下太多兵马。笔者猜测,他最多也就几千人。虽然是敌众我寡,但胡人善野战,汉人善守城,高欢来攻打险要的玉壁城,并不占有优势。笔者猜测,高欢真实的战略意图是,借着围攻玉壁城,把西魏宇文泰的主力骑兵吸引过来,双方在新绛稷山河津这一带的汾河谷地,打一场硬碰硬的战役。而这种打法,东魏是占优势的。对镇守在玉壁城的王思政,高欢采取的是攻心战术,充分利用王思政和宇文泰集团的固有隔阂,用高官厚禄引诱王思政“弃暗投明”。
当时镇守玉壁城的,除了主将王思政,还有一位著名的清官——河东人裴侠。王思政和裴侠,都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亲信。元修受到高欢的逼迫,到关中投奔宇文泰军事集团,高欢便另立了孝静帝元善见,北魏因此分裂为东西两部。但孝武帝元修到关中不久,因为私德问题,很快就被宇文泰毒死,另立了元宝炬为帝。这样,王思政和裴侠这些人,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裴侠原名裴协,因为在沙苑之战中表现英勇,被宇文泰赐名为裴侠。王思政在河桥之战中也积极表现,立下了战功。王思政还曾经借着赌博,发誓赌咒,表示要彻底效忠宇文泰。但说到底,他们都不是宇文泰的亲信,双方是存在一定隔阂的。
高欢派人和王思政谈判,提出优厚条件:假如王思政能够献城投降,那就封他为“并州刺史”。当时的刺史权力很大,并州又是王思政的故乡,这个条件是很有吸引力的。王思政没有答应,但他的回答意味深长:
“以前可朱浑道元从西魏投奔东魏,你也曾经许诺他为并州刺史,后来为什么没有兑现呢?”
高欢当时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劝降书,王思政文笔欠佳,就命裴侠代笔回复。这封回信的原文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后,宇文泰见到信件原稿,称赞裴侠是排解纠纷、劝和息战的“鲁仲连”。
高欢劝降失败,只好硬着头皮进攻这座根本不可能攻破的玉壁城,先后攻打了九天,伤亡惨重。后来天降大雪,东魏将士饥寒交迫,意志消沉,都不想再打下去。高欢见形势不妙,就匆匆撤了军。
高欢回太原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可朱浑道元封为并州刺史,兑现以前的承诺,给玉壁城的王思政释放了一个善意的信号。
这场战役还有一个有趣的尾巴。西魏丞相宇文泰听说高欢大军南下,立即组织主力部队东渡黄河,救援玉壁。但大军刚走到现在临猗县境内时,高欢已经撤军,宇文泰也就趁势收了兵。
这正是历史的奇诡之处,假如宇文泰早来几天,高欢晚走几天,双方在汾河谷地硬碰硬打起来,可真的就是胜负难料了。
第二次大战的前奏曲
第一次玉壁之战,高欢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并没有伤筋动骨,军事实力仍然很强。西魏方面看到了玉壁城的战略优越性,也更加欣赏王思政的军事指挥能力,不久,又命令王思政负责恒农的防务。
史书记载,王思政在恒农函谷关一带“修城廓、起楼橹、营农田、积粮粟”,认真地做好了恒农的防御设施和军需储备。史书没有记载玉壁城的情况,但据理推断,应该和恒农的防御模式是一样的。“修城廓”是指修筑城墙、护城河等设施;“起楼橹”是指打造木结构的城楼、塔楼及相关的守城设施;“营农田、积粮粟”主要是指积蓄粮草和武器装备。换句话说,王思政的职务实际上是西魏东部军区的司令员,全面负责河南和山西前线的防守任务。
第一次玉壁之战一年后,也就是公元543年,东西魏又在河南地区爆发了一场邙山之战。双方都投入了主力部队,战争打得极为惨烈,高欢和宇文泰两位军事首领,在战争中都差点被对方俘虏。战争的结果是西魏惨败,东魏惨胜。宇文泰的鲜卑族主力骑兵基本上被东魏击垮,如果高欢能够乘胜追击,那么一举歼灭西魏政权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当时东魏也是惨胜,将士们极端疲劳,都不愿意再打下去。而具备雄厚实力的东魏侯景部队,这时候还有继续作战的实力,准备一鼓作气打到关中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高欢的妻子娄昭君提出了一个看似明智的意见:“假如让侯景去消灭宇文泰,那侯景就会成为新的关中霸主,仍然是一个强敌。”这样,高欢就打消了全歼宇文泰的念头。
邙山之战后,镇守在恒农的王思政还上演了一出真实的“空城计”。他听说西魏军败,不仅没有跟着溃逃,反而命令将士大开城门,自己解开衣服,躺在城楼上,等待东魏军的到来。而东魏军面对城门大开的恒农城,竟也不敢进攻,悄悄地退了回去。
王思政又一次出了大名。
邙山之战后,高欢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准备新的一轮歼灭西魏之战。
首先,他用外交手段,努力和北方强国柔然结交,争取柔然可汗的支持。柔然可汗阿那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西魏文帝元宝炬,当时还陪嫁了大量牛马和财宝,算是对西魏政权的支持。而元宝炬和宇文泰,为了讨好柔然,竟然逼死了原来的皇后乙弗氏,让柔然公主做了正宫娘娘。可惜,这位公主后来难产死亡,西魏和柔然的外交关系也下降到了冰点。东魏方面,孝静帝元善见的皇后是高欢的女儿,自然不能牺牲掉。高欢就为自己儿子高澄求婚,请求和柔然的二公主结亲。阿那瑰可汗是个老奸巨猾的政治家,他表示,自己的女儿不能嫁给没有实权的高澄,但嫁给高欢本人是可以考虑的。为此,年老体衰的高欢只能硬着头皮做新郎,先把自己的正妻娄昭君打发到别宫,又把另外一大批姬妾隐藏起来。深明大义的娄昭君甚至还表示,为了夫君的江山社稷,哪怕把自己杀了也无所谓。但柔然公主来的时候,只带了几千兵马,并没有赐给高欢大量牛马和财宝。送行的柔然将领还表示,一直要等公主生了男孩,他们才会撤兵回去。柔然二公主性情严毅,也一直不肯改说汉语,对高欢也十分严厉。高欢年老多病,消受不起这位厉害公主,经常躲着不见面。柔然人发起脾气,高欢才扶病与公主相会。这都是历史上的笑谈。
东魏下一次的大战地点,仍然选在了现在运城境内的玉壁城。不过,高欢见识过玉壁城的险要,这次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从战略角度讲,东魏仍然是借围攻玉壁之机,把西魏的主力部队吸引到汾河谷地,双方打一场大决战。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高欢还命令镇守在河南的侯景部,从晋东南一路进入山西,奇袭河东。
因为邙山之战的惨败,西魏宇文泰的军事实力已经无法再和东魏抗衡,只能借助于西部的汉族地主武装,重新训练新的军队,搞“府兵制”等一系列军事改革。面对东魏高欢新一轮的攻势,宇文泰作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把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老将王思政,临时调任为荆州刺史,到南方防御梁朝的进攻。看起来,宇文泰还是不信任王思政,担心王思政在重要关头倒向高欢。不过,宇文泰让王思政推荐一名新的玉壁守将,王思政就推荐了三十八岁的韦孝宽。
战前,东魏的邺都还发生了一件怪事:一群黄蚂蚁和一群黑蚂蚁作战,最后黄蚂蚁被黑蚂蚁消灭。当时东魏军队穿黄色军服,西魏军队穿黑色军服。有人认为,这是西魏战胜东魏的一个征兆。
韦孝宽一战成名
关中人韦孝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从戎几十年,基本上达到了全胜的境界。他人长得也帅气,与西魏独孤信合称为“双璧”。而玉壁之战,则是韦孝宽的成名之战。
公元546年8月,王思政调任荆州刺史,韦孝宽接任玉壁城的防守任务。到了9月,东魏高欢的十几万大军,就沿着汾河压了过来。高欢这次是稳扎稳打,在汾河北岸连营四十里,主帅的大营扎在现在稷山县南阳村的北边。南阳村现在还存有一处土堡,村人号称“高欢城”。玉壁城在汾河南岸峨嵋岭台地的边缘,城内驻军大概只有几千人,是不可能和高欢大军硬拼的。韦孝宽应战思路十分清晰,只是闭城坚守。要打,你就上坡来攻城,反正我是不出去的。不仅如此,西魏方面这次也洞悉了高欢的战略,主力部队绝不出动,任由高欢去攻打玉壁城笔直的黄土高崖。高欢的另一支战略部队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侯景率军从河南出发,经齐子岭进入今山西境内,西魏方面驻守绛县车厢城的勇将杨檦,率军迎击侯景。侯景和高欢也不是一条心,见杨檦来了,立即就撤回河南。狡猾的侯景担心杨檦乘胜追击,还用树木阻塞了山道。
这样,已经兴师动众的高欢,只能够再一次硬着头皮去攻打玉壁城。这次攻城战一共打了五十多天,双方的战术都十分精彩。
高欢的部队渡过汾河,爬上高坡,在玉壁城南的台地上,修筑起一座土山,从土山上居高临下,向城内射箭。玉壁城内,原有两座木楼,是城内的制高点。开战之后,韦孝宽用木料和绳索不断加高木楼,让木楼的高度永远超过土山,在楼上射箭反击城外。从这些记载我们能够发现,玉壁城虽小,但城内的物资储备还是极为丰富的。围城的五十多天里,玉壁城内没有发生过物资问题。
高欢的“土山计”失效后,就改用“地道计”。他派人向韦孝宽示威:“你把木楼绑到天上也没有用,我还可以用穿地之术取胜。”高欢本来是想借此打击韦孝宽的信心,没想到却给足智多谋的韦孝宽提了醒。韦孝宽命人在城内挖掘深沟,东魏将士费尽辛苦挖出的地道,正好通向深沟,一出头就被西魏士兵砍杀。韦孝宽还命令多备柴火和鼓风皮囊,用烟火熏烧地道内的东魏士兵。这样,东魏的“地道计”又失效了。
高欢再次下令,制造“攻车”,用削尖的巨木撞击玉壁城的夯土墙。韦孝宽则缝制巨大的布幔,张挂在城外。这种布幔十分巧妙,一受撞击立即悬空,合理消解了巨木的攻击。高欢也是聪明人,知道布幔怕火,就让人在长杆捆上松枝麻秆,浇上膏油,点着了火去烧布幔。韦孝宽则把锐利的钩刀绑在长杆上,伸出去削断东魏军的火杆。火杆被削断后,火苗反而烧伤了东魏士兵。
“攻车计”“火杆计”失效后,高欢再一次使用“地道计”。这次的地道,不再挖向城内,而是挖到城墙的下方,多条地道相连,用木柱支撑城墙。等全面挖通撑好之后,再放火焚烧木柱。木柱的支撑力一消失,大片的城墙就坍塌了。这是高欢攻城技术中最厉害的一招,但韦孝宽木料充足,城墙坍塌后,就在坍塌处修起栅栏,继续防守。
不仅如此,韦孝宽还利用东魏军攻势减弱的有利时机,率军出城,占领土山,打掉了城外的制高点。
高欢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都攻不下玉壁城,最后竟然用起了“法术”。方士李业兴给高欢进献了一条“孤虚法”,认为集中兵力攻打北城,一定能够取胜。我们知道,玉壁的北城下就是四五十米高的直立土崖,绝对属于“天险”。高欢无奈,只好采用这条“愚不可及”的攻城方法,动用大量兵力,去攀爬悬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韦孝宽以逸待劳,东魏将士大量死亡。
在攻城的这段时间里,高欢终于发现了玉壁城的致命弱点。玉壁城建在高崖上,没有水源,城内人马的饮用水,都要从汾河汲取存储。人多势众的高欢决定采用一条“笨”办法,发动将士和民夫,用一晚上的时间,移动汾河的河道,让水源远离玉壁城,企图把玉壁城的将士渴死。韦孝宽呢,在这个危急时刻仍然想出了办法,在城内打出了一眼深井,找到了地下水源。笔者在玉壁城遗址考察的时候,发现这地方打井十分不易,也没有找到水井的遗迹。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当时那眼井,不知道打在什么位置?是不是碰巧找到了较浅的地下水源?
硬攻无效之后,高欢转而采取诱降战术。他派部下文人祖珽到城外向韦孝宽喊话,说:“救兵这么久都不来,你为什么还不投降?”韦孝宽回答说:“我的城池十分坚固,武器和粮草都还十分富裕。你们攻打得十分辛苦,而我们防守得十分轻松。才打了十天半月,哪里需要救援?我现在只担心你们这么多人回不到太原去。韦孝宽是关西男子,肯定是不会投降的。”祖珽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对西魏的将士们说:“韦城主是做官的,接受了人家的俸禄,不好意思投降。你们这些普通将士们,何必陪着他在战火中送死呢?”说完,又用箭把赏格射进城内,上边写道:“能杀死城主投降者,官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食邑一万户,赏帛一万匹。”韦孝宽也不客气,在赏格的背面写道:“能杀死高欢者,也按此重赏。”又把赏格射出城去。
韦孝宽的侄子韦迁当时就在东魏军中,高欢把韦迁绑了起来,把刀架在脖子上,向城头喊话:“韦孝宽再不投降,侄子就没命了。”韦孝宽还是坚决不投降,他“慷慨激昂,略无顾意”,而将士们也坚决团结在韦孝宽身边,宁死不降。韦孝宽是陕西人,部下都是子弟兵,家族田产都在关中,从一般道理上讲,也是不可能投降东魏的。
当时的战争打得极为艰苦,西魏将士全身披挂,还戴着厚厚的面甲,而东魏的神箭手元盗,专门射人眼睛。韦孝宽的部下,伤亡也是非常惨重的。
王振川/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