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5-7 11:21:04

三伏天里讲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热的日子,被称为“最难熬的日子”。但是,三伏天也是养生的好时节。传统中医认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机会就是三伏天。

三伏天多火、多湿。中医认为火与心脾肾有关,所以三伏天人体易出现上火、烦躁、口干、汗多等症状。多湿则会使人体出现倦怠无力、身体沉重、脾胃消化不良、关节疼痛等症状。

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天,尤其是三伏天,自然界阳热最盛,是人体的阳气最旺、腠理最疏松、经络最敏感的时候,人们可运用各种方法作用于经络腧穴,促进人体最大程度储存阳气和补充阳气,以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们在遇到疾病侵袭时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三伏天该如何调养身体?如何“补阳”?三伏天身体最怕哪些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金成,让专家为我们讲讲有关三伏天养生的相关问题。

避开伤阳“雷区”

“伏”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之意。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去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而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因此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抵抗力,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旧病不再复发。

“在三伏天,因为天气炎热,许多人会通过各种方式让身体降温,比如整天待在空调房里、洗冷水澡、吃冰西瓜、吃冰淇淋、喝冰水、喝凉茶等等。”王金成说,过度贪凉会导致脾胃虚寒。寒为阴邪,影响阳气升发,正所谓“夏不欲穷凉”,故夏季养阳之意要求给身体降温的时候要有所节制,以免伤害阳气。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其实,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应该是“寒”。

阳气是生命的能量源,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失去了阳气,人就会没精神,就会短寿,就会生病。以下行为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过汗伤暑。夏天气温过高,暑湿为患,长期体力劳动易大量出汗,过度出汗易损伤卫阳,使得阳气随汗液蒸发而脱失。卫阳受伤,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灵枢·本脏》)的作用就会损伤,不能良好抵御外邪入侵、温煦全身、调节汗孔开合等,很容易夏月伤暑。正值夏日,不建议大家大汗淋漓地过度运动,出汗虽能增强身体新陈代谢,但并非网传的那样出汗越多越能排毒,适度运动适度出汗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过用冷气。入伏后天气太热,很多人开启了“空调宅”模式,回家吹空调,出门找空调。很多人因此给身体惹来很多毛病,空调的凉气可以通过人体的皮肤和汗毛侵入肺部,加之空调中容易滋生细菌,很容易导致细菌随冷气分散到空气里,吸入到肺中,导致肺炎等疾病。在空调房里的冷空气环境下,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孔闭合,抵抗力减弱,体温难以调节,就会导致感冒,生病了人体就会调动大量的阳气来护卫身体,阳气就会损伤。

过食寒凉。很多人为了消热避暑,会饮用大量的冷饮。过食寒凉容易使得寒邪直接伤中,脾胃之阳耗伤容易腹痛腹泻、呕吐呃逆、不思饮食等;且妇女易造成宫寒痛经、闭经等病症;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易引起血管迅速收缩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急重症,因此已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不应忽视大意。

冒雨涉水。夏天雨水天气较多,且通常雨势迅猛,若不能及时防护躲避,或是硬冒雨前行,或是淋雨时间过长,很容易使得寒湿之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不仅易患发热、腹泻、呕吐等疾患,同时也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埋下病根。

过劳伤阳。古人语“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则气耗”,过度的体力、脑力劳动以及房劳会耗气伤阳,造成肢体倦怠、精神不振、不思饮食、频频欲睡等。因此劳逸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有利于身体健康。

暑天身体也怕“寒”

“三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空调,爱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积水为患,身体不适等。”王金成特别提醒,三伏天人体的一些部位特别怕寒,一旦受寒,就会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脚底最怕凉。三伏天为了凉快,很多人都会穿凉鞋、拖鞋出行,用凉水冲脚、光脚踩在地板上等也是常用的解暑方法之一。还有人在晚上睡觉时会特意把脚露在被子外,对着风扇、空调吹。殊不知这些行为,对身体损害很大。

足底拥有许多重要的神经、穴位,它们对外界刺激极其敏感。脚部受凉,经络系统处于紊乱状态,会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除了易患感冒之外,动脉痉挛、关节炎、风湿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也会随之而来。

上身最怕露。伏天开始,人体的阳气逐渐达到一年中的顶峰,血管处于扩展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会趁机入侵,所以三伏除了防暑之外,还要做好防寒。除了脚部之外,上半身也分布有较多的经脉,包括总督阴阳的任督二脉。如果胸背受凉,风寒邪气入侵经络,容易引起肠胃、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还要注意,千万不要将风扇、空调对着颈椎、肩背猛吹,这样可能会使周围软组织产生病变,形成慢性炎症,导致肌肉酸痛、持续痉挛等症状。

肠胃最怕冷。夏天冰淇淋、冷饮、冰冻水果,吃起来那叫一个爽。在三伏天,人的阳气浮于外,再加上现代人久坐少动、长期熬夜、压力大等,胃肠功能相对更弱。此时过食寒凉,体内阳气无法抵御食物的寒气,就会导致湿寒留于体内,引发腹泻、肠胃炎等症。这个季节少吃太凉的东西,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为了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加点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杀菌。

保护体内阳气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体的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夏季养生基本原则是在盛夏要防暑邪,在长夏要防湿邪,同时要注意保护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饮冷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使在很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王金成介绍说,在夏季,天地万物之气都趋于向上、向外散发的状态,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象,所以“养阳”并不是简单地去温补,而是要顺应天地自然之气外散的状态,比如适当早起、晒晒早上的太阳有助于阳气的生长,以及适量的户外运动和适度的出汗有助于全身气机的流通和气孔的打开,如此便是做到了夏季的天人之气。

避开炎热。三伏天人体新陈代谢活跃,阳气最旺,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同时机体表面的气血也是一年中最为充足的时候。为适应炎热的天气,皮肤汗孔打开,汗出增多,以帮助人体散热。若暑热过度,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则非常容易中暑。

三伏天养生要尽量避开烈日炽热的正午,不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同时盛夏紫外线强度大,进行室外工作和活动时,要使用遮阳的器具,以防紫外线灼伤,同时还要备一些藿香正气丸、饮水等以防中暑和脱水。

忌贪寒凉。夏天冰淇淋、冷饮、冰冻水果等吃起来那叫一个爽,三伏天养生的重点,是保护人体阳气。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于贪凉,就容易损伤内脏阳气。因此,夏季空调房内的温度不宜过低,吃的东西也不能过度寒凉,食用绿豆汤、西瓜等解暑食物不宜过量,一旦吃多,不仅无助于“养阳”,反而重伤人体的阳气,产生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胃寒纳呆等脾肾之阳不足或者阴寒内盛等症状。

补充能量。三伏天人的代谢最为旺盛,消耗的能量非常大。而人体气血分布亦不主要集中在五脏,而是通过经脉,逐渐延伸到络脉、皮部等地方,导致五脏之气血反而较以前更少。一方面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一方面五脏气血又相对偏弱,很容易使体质虚弱的人群出现病变,或者加重已有疾病,出现中风、冠心病、哮喘等疾病。因此三伏天可多吃米饭、面食等能量高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百合莲子粥、山药莲子粥、山药薏米粥等,同时吃点辛辣助阳开胃。总体上,三伏天的饮食以清淡、新鲜为主,莫贪吃瓜果,既要助阳,同时也要适当养阴,达到阴阳平衡为要。

适度运动。三伏天阳气最旺,也是养心气最适宜的时候。在三伏天适量出汗和运动,不仅有助于助阳和散热,也有助于心气的运行。运动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同时也助于人体阳气的长养。三伏天成天待在空调房里不出门,一点运动量都没有,会大大阻碍阳气的散发和升发,故而需要一定的运动。但是高温的三伏天做大量高强度的运动,出过多的汗是不可取的,因为出汗过多,容易导致心气受损。要注意控制好强度,既不宜大汗淋漓,精疲力尽,同时又能起到锻炼效果。

保证睡眠。在三伏天,仍应保持基本的睡眠时间,只是莫睡“懒觉”即可。每天要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如果时间不够,可午睡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有利于气血平衡,补充体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伏天里讲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