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水头村用“小切口”撬动“大民心”
连夜召集4个工程队18辆运输车,近500间房屋的建筑垃圾一夜间“灰飞烟灭”;用时仅约40分钟,全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公益事业发展等十多个方面数百条数据信息“一网打尽”,为市委取样调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协调4个居民组的土地指标,占地70余亩、集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和涑水公园于一体的连片公共建筑令人惊羡不已;
……
从“利出一孔”到“力出一孔”,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由夏县水头镇水头村创造。这个由8个自然村20个居民组近6000人组成的大型村庄,是如何实现上下同欲、乡村善治的?
善理财,说话“有人听”
水头村位于侯平高速夏县出口处,是水头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方圆12.5平方公里,共有10条主街道,可谓是夏县“小上海”。全村耕地面积约6400亩,主导产业有大棚西瓜、有机蔬菜等。
与一些大型村庄的“尾大不掉”形成反差的是,水头村“大到村庄五年发展规划,小到猫狗等动物如何管理,一切都井然有序”。“管事靠制度,管人靠机制,一切靠民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喜财说,“手握‘金刚尺’,说话有人听,这背后的硬支撑,是要会理财、善理财。”
俗话说,“手中无米,鸡都不理”,水头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话语权源于自身“财大气粗”。近年来,该村有效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通过在中心街高标准建商贸门面房租售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使得集体经济年稳定收入在50万元左右。“通过各种办法,‘空手套白狼’建起近百间门面房,还带动村里其他建设用地价格大幅上涨,为村集体持续增收奠定基础。”李喜财说。
有了钱,还要管得好。过去,各村民小组各据一方、“各自为政”;现在,全村拧成一股绳、上下一盘棋。拿财务制度来说,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保障各村民小组财务相对自由基础上,规定要有村负责财务的副书记签字;在严把关的基础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各村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等事项上给予支持,构建起相互信任、支持配合的治理体系。
“靠大树”,村民“好乘凉”
“这年景,要不是靠着党支部、村委会,地里的菜都不知道卖给谁。”说起村里帮忙卖菜,水头村村民魏广德很感慨。
原来,每年3月开始,水头村大棚蔬菜茴子白便进入成熟季和采收期。往年,这些菜都销往西安、太原等地。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农产品外销按下“暂停键”。“村里种植茴子白的,主要有第12、13、14居民组200余户800余个菜农,面积有1000余亩。”李喜财说,“关键是,茴子白一旦到了成熟季,两天就开花了,会烂在地里。咱一定要想办法,让大家有活路。”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水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水头村党支部、村委会千方百计联系买家,与临汾市场建立“点对点”蔬菜供应链。该村还成立“工作专班”,每天确定1名村“两委”干部在村口值班,3个村民小组组长每天在村口负责车辆接送。蔬菜运输车下了水头高速路口,就会被贴上封条,直达菜地;装车完毕不停留,直接上高速。这样,既确保了防疫安全,又解决了“卖难”问题。
“背靠大树好乘凉。”背靠村党支部、村委会这颗“大树”,水头村每天至少有15辆大型货车运送蔬菜,每辆车从菜地到临汾市场的单程时间约4小时,每天蔬菜的销售额约60万余元,至今仍在热销中。现在,就连我市其他县的紫兰菜等也被带动起来,通过这里销往外地。
“小切口”,撬动“大民心”
基层治理是篇“大文章”,要善于用“小切口”撬动“大民心”。水头村第19居民组是村里最小的居民组,仅有30户百余口人。今年2月,该居民组常用的深水井出了故障,村民冬浇成了难题。得知情况后,村党支部、村委会第一时间派出多名村民小组组长合力上阵,协调土地、下埋管道、抽引河水,花费万余元,用时近一周,确保村民及时浇灌冬小麦,一时间成为水头村街头巷尾的暖心话题。
人心暖,人气聚。面对疫情大考,水头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交上出色答卷。今年3月,在疫情吃紧关键期,水头镇安排各村在县定的“卡口”值守,数十人踊跃报名、义务值守。因为主动参与值守人数多,村里将3班轮流改为4班轮流,将每人值守8小时缩减为6小时。有的村民每天在轮流值守一轮后,还“意犹未尽”,随时等待召唤。
从“利出一孔”到“力出一孔”,基层治理,“风景这边独好”。站在水头村涑水公园广场,李喜财眺望着远方,畅想着“明日蓝图”:改造升级村里的主街道之一——东街,再造一条致富街;进一步完善地下管网,实现高标准雨污分流;对村中一些道路修整硬化、绿化美化;统筹村中工商业资源,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水头村建成一个集工贸、农蔬、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