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饶有故乡情_景之光
闲读,偶得诗讯。信手“百度”,欣然搜得薛瑄所著《河汾诗集》(八卷·明成化五年谢庭桂刻本),浏览,下载,保存,格外顺畅。于是,这本诗歌别集收录的上千首诗文,便可随时赏读,尽情享受。一
薛瑄文学素养极高,很爱写诗,也很会写诗。他自幼喜爱读书,十一二岁就能吟诗作赋,可惜只为功用理学,便将先前所作诗文付之一炬。他究竟写过多少首诗,我们无法知晓。但从《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可知,现有传世散文、杂文二百六十余篇,诗歌一千五百七十首。其中,不乏名篇妙句为世人所称道。
他的诗歌,体裁多样。其中,格律诗最多,绝句次之,长短歌行亦占有一定比例。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纪游、咏史、题赠、哲理、咏物等,几乎无所不涉及。纪游诗多为登临览胜,思乡怀人,写景抒情,抒发抱负。
他的诗歌,故乡题材不算太多,却都是真情实感,发自肺腑之作,读来倍觉亲切,使人从中大受裨益。
薛瑄仕宦在外,羁旅愁思常常牵萦心中。在河南荥阳,有诗:“萧萧茅屋秋风里,一夜雨声思乡浓。”在沅州寄故乡诸友,有诗:“思乡无日不关情,思归一日九回肠。”途经徐州,在城外看到黄河,顿时想到黄河九曲回环流经故乡龙门,触景生情,即兴赋诗《徐州见黄河》:“吾家正在龙门下,流出黄河几曲长。忽向徐州城外见,牵情一水正思乡。”明正统五年(1440),诗人时年五十二岁,任山东提学佥事,夏日泛舟湖上,不由回想起已故双亲,有感而发,作诗《泛舟思亲》:“天地无穷水自流,髫年已侍二亲游。中原道路曾驱马,江汉波涛更泛舟。孤藐光荣叨宪节,音容寂寞閟松楸。千思万想情何极,目送飞云到故邱。”今天,我们吟诵此诗,依然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挚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何其情真意切!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乡人新自故乡来,千里鱼书手自开。闻道家山风景好,玉笙吹月共徘徊。”诗人客居他处,远离故土,常会想念故乡,思念亲友。每逢佳节,更是如此。偶有乡人捎来书信,或者谈及故乡之美,自己不能亲身感知,只有怅对明月,独奏玉笙,发出“窗前坐久银灯烬,首首诗成只忆家”的无奈喟叹。窗前月下,直抒胸臆,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二
薛瑄对河东这一方故土始终是满怀深情的。多少年来,不论回家省亲,还是居间生活,稍有闲暇,都不忘眷顾一番故乡的河汾景观、风物人情,且每每都有诗作面世。
后土祠,是我国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圣母祠庙。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立汾阴后土祠,作《秋风辞》并渡黄河隆重祭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故乡名胜,诗人必定是要拜谒的。拜谒时作诗:“一木为桥渡断溪,山风水气冷凄凄。千年古庙苍崖下,万里河流正在西。”透过诗歌,不难想象后土祠当年面临黄河水浸威胁且有可能被淹没的危险、凄冷状况以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复杂思绪。
游历黄河,诗人作歌行《黄河赋》、散文《游龙门记》;光顾禹门,诗人有诗《禹门》、《春日游禹门》和《游禹门》三首。《禹门》诗曰:“连山忽断禹门开,中有黄河滚滚来。更欲登临穷胜景,却愁咫尺会风雷。”据《水经注》记载,“禹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缅怀禹治水功绩,遂将“龙门”改称“禹门”。诗人是龙门人,熟悉这里的山水景物,其观感及诗作自然与众不同。“连山忽断禹门开”,“连山”指连绵不断的吕梁山,一个“忽”字便把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写得活灵活现。此句疑是借鉴李白《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句,但又出奇制胜,改“中断”为“忽断”,点石成金,使诗歌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更欲登临穷胜景”一句,则与王之涣《登鹳雀楼》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意相通,表达了诗人欲登高处穷览胜景之意。“却愁咫尺会风雷”,笔锋陡转,写出诗人对于风雷突变难以预料之忧思。经过官场生死劫难的他,当然会惧怕政治时局的“咫尺风雷”。因为,国家动荡,官场风险,对于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进亦忧,退亦忧,乃诗人当时思想之现实,“却愁”正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含蓄表露。全诗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禹门顿开、黄河之水滚滚涌过,惊涛裂岸,气势磅礴的故乡黄河景色。
《春日游禹门》:“野服归来野兴幽,十年仍遂禹门游。”这是诗人告老还乡后初游禹门,一副平民装束,一种平和心态,不再有十年之前对时局的忧虑与不安,心境坦然了许多。时隔数载,诗人在《游禹门》中表现出的则是逸闲自得,享受自然:“春泽周四野,闲情乐时和。出郊纵逸兴,缅怀佳山河。”此时的诗人,看山更是山,看水更是水,“禹门忽在望,峭壁云嵯峨”;“石磴接飞栈,危楼架洪波。空山响丝竹,虚堂进舞歌”。石阶与栈道相连,河岸峰峦上的寺庙里供奉着至尊神像,人们从四面八方集聚于此,祭祀神灵,祈保平安。丝竹之声在山间回响,舞女歌妓于虚堂尽欢。“父老诚苦心,旨酒神所呵。由来非一朝,吾意其如何。”故乡人用虔诚和苦心敬酒祭神的仪式,很早以前就已兴起并延续至今。尽管我是个深谙儒道、精通理学的人,可又能怎么样呢?诗人如是感慨。
《登南坡》:“土阜层层有万盘,偶来高顶望人寰。满川宿麦浮青浪,一带晴岚列翠鬟。何处云霞迷碛石,数村桑柘绕绵山。唐风晋问凭谁说,地阔天高雁影闲。”诗人站上老家平原村附近的南坡顶,远望北面的山川景色,环顾满坡遍野的庄稼、树木及村落,发出思古幽情、感念家乡的深情赞叹!
明正统十年(1445)秋,诗人还在蒙冤归里期间。五十七岁生日那天,他趁着雨后凉风,又登上南坡,感慨赋诗:“雨霁陟岧绕,凉风作阵飘。目随青嶂远,心与白云高。野草连岗细,家林百尺乔。茫茫天宇内,倦鸟已归巢。”诗人极目山野,俯仰天地,倾吐心声,纾解着人生的苍茫与感伤。身处逆境,心志不沉,诗人的抱负与精神,必将砥砺自己再度奋起前行。
西磑,吕梁山前、黄河岸畔一个偏远而幽静的地方。偶然机会,诗人与他的随员来到了这里。踏入青林萦曲,沐浴泠然清风,来自远谷的清流拍打着石梁跳起如珠浪,肆意浸润着岸边平缓的青草地。诗人朝着水源方向北行,只见山门内雨雾吞吐,秀峰高耸,锦屏屹立,道家殿内矗有神像。歇脚小憩,欣然归来。回首千峰,游兴未尽,“更待秋初稍凉冷,还登绝顶窥鸿濛”。
《汾上春日二首》:“道边桃李绿阴繁,花落难招万片魂。只有清汾流不尽,年年长是绕孤村。”“汾水春流岸岸深,水村新绿满春林。残红已逐东风尽,不道游人负赏心。”春日将尽,桃李花落,随风飘散,游人叹息未能欣赏到花林美景。花开花落,规律使然,诗人所感慨的这份遗憾,何尝不是一种美呢?虽然错过花开烂漫,却欣赏到了万木新绿。绿美树林与清水环绕的村庄,充满了乡野情趣的宁静。远离官场纷争,回归自然本真,自是诗人心中的向往。还有《汾河南岸看杏花》:“两载东风看杏花,汾河南岸水西斜。几回驻马怜秾艳,只恐春流泛落霞。”暖阳时节,诗人几回骑马过杏林,深深地被这里盛开的大片杏花所吸引;汾河宽阔光亮的水带西流汇入黄河,上面漂着一层落英,犹如晚霞一般美艳。在诗人眼里,故乡的一切都是美丽的!
薛瑄对故乡的深厚情结,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千百年来滋养薛氏望族的河东大地,赋予了他太多的美好记忆;回乡省亲,葬父祭祖,服丧守节,往来从未中断;花甲之年蒙受冤狱削职归里,故乡是他落魄人生中的生存基地和心灵港湾;复职入阁,忠心为国,古稀之年致仕回乡,这里又是他的落叶归根之地。
三
怀人离别诗《留连诸友八首》中的诗句感人至深:“绿树秋风起夕凉,离筵歌舞断人肠”;“酒尽玉壶歌舞散,月明千里照汾流”;“楼头钟尽晓风清,南陌殷勤送我行”;“待我明年二三月,看花同上禹门楼”。秋雨潇潇的时节,饮酒谈诗到深夜,清晨送别到郊外。这种珍贵的情谊、难舍的离别,读来心生酸楚,让人动容。
《河汾逢王存纪参政二首》其一:“京师一别几经秋,汾水相逢话旧游。柏府久传名誉美,薇垣今见事功优。典衣祗拟通宵饮,投辖都无半日留。又复匆匆成两地,朔风何处送鸣驺。”京都分别已有几年,不曾想今日能在河汾相见。老友相逢,话题宽泛,忆起当年在御史府、中书省时的功绩与声誉甚感欣慰。饮酒至深夜,挽留不足半日,老友公务在身,只能匆匆辞别,再像这样在朔风中送别老友又会在何处呢?其二诗句:“壮志未酬知己共,相期白首莫相违。”足以见得,薛瑄与同朝官员王参政性情相投、志同道合、感情甚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社会交际圈及其性情与人格。
薛瑄上位内阁重臣,步入仕途巅峰,已是暮年。无论何处任职,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名远播。晚年致仕还乡,著书立说,教育弟子,生活简朴。他在生命最后日子里,对自己灿烂的磊落人生依然用诗写真:“土床羊褥纸屏风,睡觉东窗日影红。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
四
薛瑄诗歌冲淡平和、清新雅致、情感深厚、意境开阔。
早期诗歌受到“台阁体”诗的影响,多为歌功颂德之作,这与他的朝廷官员身份地位相关,但他的诗歌与主流派诗歌又有显著区别。
中期、晚年诗作处于高峰,其作品“宗唐”倾向鲜明。他赞扬杜甫诗歌浑厚,欣赏李白诗歌飘逸,且多有所习。如《茅屋漏》中描写自己屋漏雨打、坐卧不安的生活窘境,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出的诗歌气势极为相似;还有些诗歌的立意、结构和表现手法与杜诗也很类似,给人一种以杜诗为标杆追求浑厚蕴藉之感觉。学习李诗主要着眼于诗歌神韵与气象。《黔阳江行歌》描写诗人身处蛮荒之地,心无畏惧,面对穷山恶水,依然“恶滩险浪不经意”;他不重钱财重诗书,经济拮据之时依旧以“满束古书”为傲,展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与诗歌的飘然洒脱,其情感之高昂、气象之豁达,颇有李诗之神韵。
晚年的薛瑄已与年轻时注重功名、醉心案牍不同,心境平和,悠闲自在,俨然心性淡泊的陶渊明,诗作风格与陶诗也更接近,“豪华落尽见真淳”,平淡质朴、闲逸高雅。有些描写故乡景物的诗,又宛若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一般意境优美、清新雅致。
对于薛瑄诗歌作品,清人纪晓岚给予了很高评价:“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授,往往有陶、韦之风。盖有德有言,瑄足当之。”
薛瑄的伟大成就,远不止于文学,而文学方面的成就,也绝不限于一部《河汾诗集》。薛瑄主张“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的诗学思想及其诗歌成就,无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殿堂里的一枚瑰宝。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审视,许多东西依然是高明的、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发扬光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