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能”兼备张鹏翮
张鹏翮(hé),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清代治河专家、理学名臣,史称“清官”“贤相”。祖居四川遂宁蓬溪黑柏沟,生于四川广安邻水石老寨,归葬重庆潼南庆元山,享年76岁。他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历任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浙江巡抚、江南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河道总督等职,最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吏部尚书。他品行高洁、政绩卓著,在清代,是川渝地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因其“廉能”兼备,被康熙、雍正两代帝王赞誉为“天下廉吏”“一代完人”!
自古以来,盐是百姓民生必需品,在过去曾长期作为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我国北方著名的产盐地之一,山西运城一带因天灾不断、私盐横行,加上地方官员的腐败无为,使得河东地区盐业生产凋零,官盐产业萧条,盐税收入大幅下降,这让康熙皇帝甚是烦忧。
选派何人前往整治盐务、兴举盐业呢?刚被康熙皇帝树为“廉能”典范、纳入察官用人视线的张鹏翮便成为朝廷的最佳人选。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张鹏翮从兖州知府任上调往山西运城出任河东盐运使。
甫一上任,张鹏翮便深入基层走访百姓、调研商户,详细了解当地盐业的市场情况。经过数月的走访调查,张鹏翮大致掌握了当地盐业的基本情况,对如何振兴河东盐业也梳理出了一个标本兼治的计划。经过反复的思量,张鹏翮决定从三件事着手。
首先,修复盐池和疏浚姚暹渠。
河东盐池是一个封闭式的内陆盐湖,地势低洼,池面海拔仅320米,地理环境较为特殊。在盐池北还有一条涑水河,居高临下,每遇大雨,山水暴发,河水横溢,四面八方的水就汇流向盐池,故盐业生产极易受到雨水影响。张鹏翮深谙“治盐先治水”的道理,决定在盐池周围修筑护池堤堰,阻挡客水侵入盐池。于是他召集大量民夫,连同一大批专事盐业生产的工人,着力修复盐池周围塌陷的护池禁墙和四大滩七十二条防护堤堰。同时,又将涑水河上的主要支流姚暹渠进行疏浚,防止河水漫溢。经过精心治理,在没有洪水的季节,可在沟渠里蓄满清水,形成幽幽碧水景观,如若遭逢大雨涨水,也可及时进行排雨泄洪。
其次,大刀阔斧改革盐政。
在明、清时时期,一些私盐贩子、朝中显贵世家,通常会向掌管“盐引”(即食盐运销许可凭证)的官员行贿,只要“盐引”在手,便可轻而易举赚得大量钱财。为了加强对河东盐业的市场管理,张鹏翮制定并采取了“核实盐引通盐”措施:即购买“盐引”,才能将盐货运往全国各地,并按规定价格销售。同时,他还“力请豁免加课”,积极为河东盐户争取利益,取消了盐商额外的赋税,极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有些盐商想通过倒贩盐货赚取更多的财富,便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来巴结张鹏翮,还有人竟想用金银财宝贿赂张鹏翮。张鹏翮不仅果断予以拒绝,还严厉斥责了那些投机的商人。此外,凡是听闻手下受贿更是提出严厉批评,坚决杜绝治下有贪腐行为发生。正因为他大力施行盐政改革、革除盐业积弊,加之素来的廉洁为官、清正为民作风,才使得河东地区的盐业逐渐兴旺繁盛起来。
最后,大力修缮运城城池。
运城本因河东盐池而生,是明朝建立后以“盐运使司”所居之处而得名“运司城”,故民间习惯称之为“运城”并一直沿用至今。饱经岁月的洗礼、风雨的剥蚀后,这座因盐运而专门设立的城市早已残破不堪、亟待修缮了。张鹏翮认为,运城的兴旺繁荣,是发展壮大河东地区盐业的根基所在,也利于推行新盐政、管理各项盐务。于是他下令大力修建城池,并亲自监工城池的修筑情况,检查砖石垒砌的井壁和围墙。经过近一年的大规模建设修缮,一座崭新而雄伟的运城,矗立在河东老百姓面前。
在张鹏翮的精心治理下,不到两年时间,运城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河东地区的盐业重新得以繁盛起来。在任职盐运使期间,他始终秉承廉洁奉公、勤于政务的优良作风,不仅严正拒绝了盐商们的金钱诱惑,也未因有功于运城的盐业发展而居功自傲自满,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为官本色。
次年十月,因出色的治盐政绩得到康熙皇帝的高度褒扬,张鹏翮被朝廷特召回京出任通政司右参议,一个月后再受重用转任兵部督捕右理事官。
周敏/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