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5-19 11:40:00

裴社村是新中国成立前革命烈士人数最多的村庄之一

峨嵋巍巍凝浩气,汾水潺潺追英烈。

新绛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在汾河两岸、南岭北川的新绛人民,依靠勤劳和智慧,曾创造出光彩璀璨的文化遗产;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斗争中,英勇坚强的新绛人民,又谱写出一曲曲慷慨激昂、感人肺腑的革命战歌。

弯弯曲曲的汾河下游河段,自东北向西南,流过新绛县中腰部地带,将县境分为汾北、汾南两个地区。古老县城在汾北,居汾河之阳。汾南地区南侧,横亘着峨嵋岭台地北缘坡岭,东西方向绵延几十里。这里岭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势险要,便于隐藏、转移、游击,适合与敌周旋。在共产党革命武装斗争年代,汾南坡岭地区成为新绛县革命火种的主要发源地和燎原地,全县四十多个革命老区村,几乎全部分布在汾南地区,尤其以汾南坡岭地带居多。其中,裴社村就是新绛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村。

1936年春夏之季,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渡黄河东征入晋。转战中,曾有一支红军队伍路经新绛汾南,播撒下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共抗倭寇,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刘伯承、贺龙等将领,曾分别在汾南阳王、万安暂住。八路军指战员张贴标语、召开会议、激情演讲,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解放战争时期,汾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开展土地斗争,积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拥军支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也付出巨大牺牲。

热土育豪杰,时代铸英雄。裴社村地处汾南峨嵋岭北坡,全村现有两千多口人,民风淳朴,村风祥和。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裴社村先后有11位村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在全县二百多个村庄中,裴社村是新中国成立前革命烈士人数最多的村庄之一。

让我们记住这些革命烈士的名字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此中华民族危急时刻,响应共产党、八路军全民抗日的号召,该村王三顺、续丁吉、王力等热血青年,离家别舍,义无反顾,奋勇向前,参加革命工作,投身抗日战场。王三顺,贫农家庭出身,不愿受地主剥削和日伪军欺压,在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38年参加了晋南八路军游击支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有智有谋,屡立战功。他以身作则,团结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历任八路军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42年,在山东省境内的小马庄战斗中,王三顺率领全连战士,顽强阻击敌人的反扑,消灭大批敌人。王三顺最后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45年春节过后,新绛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阳王镇宣告成立。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汾南地区大小村庄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起了农会和民兵组织,实行反奸清债运动,开展对敌斗争,取得步步胜利。在共产党汾南沟东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裴社村也成立了农会,民兵组织也补充了武器。农会干部带领贫苦村民斗争地主恶霸,没收地主浮财,开展土改运动。1945年8月,日寇投降,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人民渴望和平,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阎锡山顽固派依托日伪的柏壁村军事据点,派驻军队,伺机反扑。1946年年初,柏壁据点的阎匪军,屡次违反国共重庆谈判达成的《停战协定》,侵犯我解放区村庄,抢掠财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5月,为抢夺将要成熟的小麦,阎匪军又派军队强占天地庙和万安村。为保卫胜利果实,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侯马部队一部,由副旅长蔡爱卿(1955年授共和国少将军衔)率领,于5月下旬进驻阳王,对天地庙、万安之敌发起进攻,一举消灭敌人。阎匪军不甘心失败,6月初,又派重兵侵犯强占阳王地区几个村庄。其号称“老虎团”的主力团,盘踞驻守在阳王南坡岭上的天台寺要隘,筑工事,建炮楼,企图居高临下,控制新绛汾南和闻喜北垣地区,谋划久占之计。龟缩在柏壁村的阎锡山政府二区反动武装和逃亡在这里的地主、恶霸,自认为向人民群众反攻倒算的机会到来了。他们倚仗阎锡山驻军势力,有恃无恐,多次窜到阳王地区各村,抢掠人民财物,抢夺百姓牲口,抓捕杀害农会干部。裴社村农会主席王宝山、农会书记王双岐、农会常委邱连山(共产党员)、农会妇联主席白小女四人,先后被反动武装抓捕。他们四人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强不屈,英勇牺牲。

——为了打击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为了给裴社等村被杀害的农会干部和革命群众报仇,为了给解放区人民撑腰,解放军太岳、太行部队,集中优势兵力,由司令员陈赓统一部署指挥,在新绛县独立营和各村民兵的密切配合下,于1946年6月中旬发起天台寺战役。经过一日激战,最后全歼天台寺守敌以及柏壁、万安、天地庙一带的反动武装。天台寺战斗中,裴社村全村动员,出动几百人支前,送水送饭,抬担架救伤员。村民续延厘,给激战前线送饭途中,不幸中弹牺牲;民兵王拽元,在坡口阻击溃逃敌人时,也光荣牺牲。

——裴社村村民王扬柱、王福生、王成福、王扬锁,在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战争初期,先后参加八路军和解放军,成为人民军队的忠诚战士。1947年,王扬柱在陕西的一次作战中英勇牺牲;同年,王福生在解放运城(一说解放平陆)作战中光荣牺牲。1948年,王成福随军转战,在沁水观音庙失踪;同年,王扬锁在绛县作战中光荣牺牲。

裴社村以上这些革命烈士中,有的舍别亲人,牺牲自己,坚持真理;有的远离家乡,洒血外地,骨殖未归;有的在战火硝烟中失踪,至今杳无音信。多位革命烈士,参军时尚未成年或刚刚成年,还没有娶妻生子,就光荣牺牲,将他们的美好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把烈士的生平事迹收集编写出来,以告慰烈士英魂,以教育激励后人,成为一项迫在眉睫、急需人做的义不容辞的工作。

2013年,裴社村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王宁忠、杨如松、续海蛟、王丁焕、王玉喜等人,发起倡议,勇担责任,开始了全村革命烈士生平事迹的收集编写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有不少困难。市里县里的烈士资料档案,都只有极简单的基本情况记载,并无更多烈士生平事迹详介。因时光已过七八十年,村里知情老年人多已过世,健在的寥寥无几,一些烈士,生前并未结婚,没有直系后代,所以,收集这些烈士生平事迹,着实不易。王宁忠、杨如松二老家住县城,却不辞劳苦,多次从县城回到村里,会同另外几位热心参加者把村里健在的知情老人和烈士后代,召集在一起开座谈会,将征集了解到的烈士事迹,点点滴滴、零零星星,都认真记录下来。

收集烈士事迹工作,得到裴社村村“两委”支持。村“两委”主要干部,为收集工作提供便利,还专门召开了党员干部会议,宣传烈士事迹,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烈士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兢兢业业为村民服务,争做优秀带头人。

几年来,几位老干部、老党员,奔波不息,工作不止,细致收集,精心整理,到目前,已经编写出裴社村多数烈士比较详细的个人小传初稿。这几位老干部、老党员,都是年逾古稀的老者,他们为收集、整理、编写烈士事迹,流出许多汗水,付出许多辛苦。但为了做好这项劳累在眼下、获益在千秋的工作,他们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坚持不懈,他们的工作,得到村民一片赞誉。

收集、编写烈士事迹过程中,烈士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烈士们疾恶如仇、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时时感动着、激励着几位老者,鼓舞着他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到底。

几位老干部、老党员,还与村“两委”干部商定,将选择合适场地给裴社村11位革命烈士建园立碑,使之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

现在,裴社村革命烈士事迹收集、编写工作又加入了新生力量,工作将会做得更好,更加完备。这是让人十分欣喜的好事。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征程,筚路蓝缕,蹈火浴血,经历磨难,终获成功;百年征程,走过坎坷,积累经验,改革开放,创造辉煌。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向成熟,正领导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擘画新蓝图,启航新征程。

纪念建党百年,就从缅怀革命先烈开始,就从学习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始,就从为人民谋幸福开始。这也是无数流血牺牲、慷慨献身的革命烈士的永恒的遗愿。

革命英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王凯平/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裴社村是新中国成立前革命烈士人数最多的村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