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5-21 10:13:31

元明粉分公司的“盐三代”李德仁


黝黑的皮肤,中等的个头,健壮的身体,朴实的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这是李德仁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越是走近他的生活,越能感受到这位平凡而朴实的汉子身上所闪耀的光芒。

李德仁是山西焦煤运城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元明粉分公司(以下简称盐化)的一名职工。说起李德仁,首先要从他的爷爷和父亲说起。李德仁的爷爷祖籍安徽,年轻时就来到运城盐化“打工”,靠着勤劳肯钻研,他逐步从一名“临时工”成长为厂里的正式机械工,将自己的半辈子奉献给了运城的盐化事业。随着盐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李德仁的父亲“子承父业”,从父亲手里接过交接棒,20多岁就成为一名光荣的“盐化人”。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家人们每天谈论的都是关于“盐”的事,怎样产芒硝,怎样养盐水虫,哪个工段的技术好,哪个师傅有本事……“盐”成了家里人谈论最多的话题。

每逢节假日,李德仁还会跟着父亲下到盐湖去。“不能在盐湖乱丢垃圾,不能随便捡鸟蛋,红色湖水代表什么,蓝色湖水代表什么,父亲总会给我讲很多。”李德仁回忆说。

受父辈的影响,2015年,大学毕业的李德仁同样选择了到盐化工作。“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盐化工作有多苦多累自己最清楚,但我们对盐湖的感情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李德仁望着远处的一片湖水,眼圈里泛起了泪光。

的确,从小在盐湖边长大,三代人在盐湖工作,叫他怎能不爱这片“七彩盐湖”?“每天往盐湖跑,吹着盐湖的风,闻着盐湖的味儿,早就习惯了,几天闻不到这个味儿还觉得浑身不自在呢。”在李德仁看来,盐化工作已经是自己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每天虽然苦点累点,但心里踏实。

就这样,李德仁在盐化一待就是5年多,5年多的时间,他熟悉了厂里的每一项工作,跑遍了盐湖的每一个角落。5年多的时间,他跟同事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常常是除夕春节还在一线工作。

2020年,随着“退盐还湖”盐湖生态修复工程的启动,具有4000多年开发历史的盐湖迎来了其漫长生命周期的一次重要转型,李德仁的工作也从此发生了变化。“以前产硝是工作的重心,如今保护成了工作的重心,虽然工作的重心变了,但责任是一样的。”

盐水虫是一种生存于盐度4%至18%的盐湖或盐田中的虫类,一般成群在水表层漂浮活动。到了夏天,连日高温之后盐湖水面卤水盐度升高,在高盐度的卤水环境中,盐水虫会呈现棕褐色或鲜红色,这也是盐湖呈现七彩的原因。

“盐水虫在盐湖的生态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太少,火烈鸟等各类鸟儿就没有了食物;它太多,就会影响盐湖的水质和鸟类的栖息环境。”李德仁一边用“舀子”取样测定盐水虫的浓度,一边介绍说。

李德仁另外的工作就是“巡江”和“调水”。“巡江”“调水”就是围着盐湖中间的阡陌小道,看哪个池子里的水多了,哪个池子里的水少了,哪个池子里的卤水浓度升了,哪个池子里的卤水浓度降了,再通过连接各个池子的“江道”给这些池子注入淡水或卤水。

“其实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的工作还稍微清闲一点,只是顶着太阳多晒会儿,每到刮风下雨天才是我们工作最忙碌的时候。”由于盐湖地势较低,每当下雨天,雨水就会流入盐湖,此时就要对淡水较多的池子进行放水,将多余的淡水通过“江道”引入别的池中。每每遇到这样的天气,李德仁跟同事们常常是24小时巡查,时刻掌握每一个池子中的水量和池水的浓度。就是这样繁琐而辛劳的工作,李德仁依旧觉得能在盐化工作是一种幸福。

如今的李德仁每天依旧骑着他那辆半旧的二手摩托车,穿梭在盐湖中间的阡陌小道上。每天在近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重复着巡江、巡埝、调水、搭泵、调泵、挖口、堵口……面对这些繁重而琐碎的工作,他依然满脸笑容,因为他对盐湖的爱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中,能够在盐化工作,每天以盐湖为伴,能够为盐湖美好的明天尽一份微薄之力,就是他最开心的事。

从爷爷、父亲到李德仁,从机械工、产硝工到养盐水虫,改变的是人和工种,不变的是三代人对于盐化工作的那种敬业态度和对盐湖那份发自内心的爱。在跨越三代人的历史长河中,“盐”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欢喜与快乐:正是因为“盐”,才有了李德仁的家;正是因为“盐”,才有了一个个关于盐的动人故事;正是因为“盐”,才形成了运城独特而厚重的“盐文化”。

面对未来,李德仁露出憨厚的笑容说:“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决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因为它维系着我的家庭,更联系着盐湖的未来。”

韩维元/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明粉分公司的“盐三代”李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