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三路里三官庙乐楼记
三路里的三官庙乐楼是目前保存完整的一座古代戏楼,当地人叫它古戏台。慕名已久,八月初的一天终于成行,并约好由该村文化人马稳定先生介绍。从运城驱车35公里,走进三路里,三官庙乐楼就在村中街道边。它坐西面东,巍峨挺拔。听马先生讲:三官指天官、地官、水官,原为道教信奉的上元紫微大帝、中元清虚大帝、下元洞阴大帝,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们是掌管人间祸福的大神;后来,人们把尧舜禹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水官。乐楼面对三官庙,就是专门为三官神演戏的地方。
他接着说:“三官庙始建时间不详,据元代残碑记载,应于元代之前。三间正殿两丈多高,坐东面西,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殿内正面台基上有三尊泥塑三官像,正襟而坐在宫闱里,高约七尺;南墙壁上画着小鬼判官阎罗天子、狗舔油盆、鬼推磨;北边墙中金桥银桥望乡台,丰都彩绘。供桌上香火不断,签簿灵应。由北墙边可通后宫,正东三间殿内三位三官妇人像,栩栩如生,安详自在。大院左耳有神头房两小间(最初读书馆所在地)。正殿前有两尊石狮,两米多高,端坐咧嘴,高大威武。台阶两侧石质坡乌黑发亮,这该归功于孩童溜滑之举。看厅宽敞明亮,院内古柏参天。每逢正月十五、清明节、六月六、九月九等祭祀活动,全村人集会于庙前,磕头敬香,摆上贡品,乞神降福保平安。”
乐楼及大院比起周围,明显地势低。南边一排小房子,东、西、北用砖砌墙将戏台及场地像城池一样保护起来。城池北边有“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官庙戏台’,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6月10日公布”和“弘扬三官文化捐款”两块石碑。
从正面下台阶,进入“城池”,古戏台更显高大雄伟。台基高1.2米,南北长11.1米,东西宽10.785米,占地119.8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系硬山歇顶式建筑。两侧柱子下使用与台基等高的长条形顶石,雕饰华丽,工艺精巧又显威严,石柱上有行书对联:“妙舞翩跹,红袖影飘绿树月;艳歌婉转,紫箫声断碧云天。”台前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面宽较后缩短,由两根木柱子和两条方形石柱支撑,使整体建筑平面呈凸形,前后协调,融为一体。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檐用二柱,五架梁上施云朵驼峰承托三架梁;正中心为垂莲柱斗状,通过戗梁与四角相连,两侧雕刻花卉图案,与周围彩绘相映生辉。抬头望去,画梁雕栋,垂莲似睡,如醉如痴。台口两侧各有一根镶嵌在墙内的蟠龙石柱,采用高浮雕和镂空的雕刻艺术,“游龙腾空、利爪奋攫,周身祥云缭绕、蝙蝠飞翔”,形态逼真,构思奇妙,颇为壮观。
马先生指认了上方梁记板,有:明正德十五年(1520)、崇祯十年(1637)、清康熙五年(1666)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屡次修缮题记。戏台南山墙内侧嵌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重修三官庙布施碑一通。南山墙外有“功德碑”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由此推断,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重修的乐楼尚好,嘉靖己亥年重修三官庙,再现“正殿巍巍,乐楼融美,以为一村之威仪。”万历年间三官庙、乐楼也有修葺。清代三次修缮乐楼题记尚在,三官庙再无记载。
马先生说:“民国时,每逢三官庙举行祭祀活动,尤其是上元节(正月十五),常有富家送来千子图、万子鞭,由树梢至地平层层红带高悬,从拂晓至午时响个不停,头上烟雾缭绕,脚下炮纸绵绵。晚上舞台演戏。可惜,三官庙正殿和后宫毁于战火,后规划为村民宅院。南边神头房两间,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图书室,一直由王玺卿老先生管理;舞台后半部分隔成房间,也成为图书室。王玺卿老先生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坚守‘农村图书管理员’岗位几十年,使三路里图书室成为全国农村图书管理先进单位。1984年,三路里村新建舞台和文化场所后,图书室随之搬离。”
在舞台后墙上嵌有一块“文物古迹保护标记”石碑,用砖护边,碑文竖行:“三官庙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系明代建筑,艺术极佳,是我县重要文物古迹和研究祖国历史宝贵资料。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下,进行了油饰彩画,恢复了古有面貌,需加强保护。如在该戏台的周围五米以内兴工动土时,须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运城县人民委员会。一九六零年元月一日”。当时古戏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大风将戏台屋脊刮倒,房屋猫头、滴水刮落,运城市(今盐湖区)政府拨款200元抢修。2004年三官庙戏台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于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体裂缝等原因,盐湖区政府争取资金40余万元,由文物部门于2009年对其屋面、房顶、瓦件等全面维修,北侧墙体进行贴面修补,重现古戏台昔日风采。
离开三路里后,笔者久久沉浸在古戏台精湛建筑艺术之中。且不说华丽雕饰,那蟠龙石柱就非同寻常。三路里古戏台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研究当地戏曲发展的历史见证物,重在保护,贵在利用。欣闻三路里镇正在打造特色小城镇,把三官庙乐楼规划为标志性旅游景点,将再显其风采,是为记。
相秋喜/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