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亩果园情——王琦
大约是在三十年前,家里有了三亩果园,直到现在,奶奶还会抱怨:“要不是你出生时把户口上到了县城,家里还会多几亩地呢。”是啊,我们家有且只有三亩果园,而且还都是奶奶的。我对果园的记忆是从小学开始的。1995年,我升小学。那时,父亲会在假期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带我回村。
那时的假期没有手机,也很少看电视,奶奶常会找些事情让我做,其中一件就是撑树枝、拉树枝。奶奶找来许多粗树干、粗棍子和绳子,把这些放在平车上,让我拉着平车往地里走。那时还没有三轮蹦蹦车和三轮电动车,只有一辆木制平车。平车是两轮,是爷爷用木头做成的,需要人拉。我抬起车辕在前面走,奶奶在后面推。
有一天,几个人来到我家,和爷爷奶奶谈了很多话,随后,他们在我家地头挖了五棵果树,一个月后,两面刻有“天下苹果第一乡”的门楼便立在了我家地头。当有人问我“你老家在哪”时,我常会说:“我家在北辛乡东卓村,‘天下苹果第一乡’的门楼下就是我家的地。”
听奶奶说,经过膜袋、纸袋套过的苹果,比不套袋的皮肤、色泽、口感都要好很多。最初开始套膜袋时,没几户愿意套,毕竟又费工夫又费钱,主要是起初价格也差不了多少,后来随着套上膜袋后的良好肤色形象,商客抬高了膜袋价格,村民普遍套起了膜袋。当然,我们也不例外。
再长大些,到了周末,父亲骑着摩托车带我回村。碰到奶奶在地里套袋,她便给我点了根和筷子一样粗的香,又把膜袋袋口搓开,套上苹果,左手食指在袋口背面垫住,右手用香快速将袋口一拉,一个苹果便套好了。奶奶演示了三次,我便会了。可谁知膜袋很薄,稍不注意,香一碰上膜袋,袋子就会缩成一团,要不就是在拉口时用力不均,左手食指的皮肤常常被香烫得发黄、发硬。
又过了几年,很多苹果套完膜袋又要套纸袋。纸袋比膜袋稍大一些,里外有两层,袋口旁同样有三厘米左右的细米丝,和套膜袋一样,套在已套好的膜袋外面,用铁丝将袋口扭住即可。经过纸袋套出的苹果确实比不套袋的苹果色泽更艳,水分更多,果皮更细,糖分更多,当然价格也高出许多。为了高价,村民更愿意投资套纸袋。
七十岁的奶奶总是冲在前面,还常上树套袋。当然,上树比上人字梯更安全些。奶奶腿脚灵活,上树不费力,只见她的脚在树上一蹬,或站在树枝上,胳膊一伸,上下左右一圈的苹果就都能够得着。够不着的,我踩着人字梯在外面接应她。套袋这活儿,越套越熟,也越套越快,还真的是熟能生巧。起初一上午紧紧张张套400个袋子,现在在高处套500个袋子也轻轻松松。
近些年,村民为了有特色多赚钱,就在苹果上贴上字,以便节日使用。有“福”“禄”“寿”“喜”四个字,有“寿”“比”“南”“山”四个字,有“平”“安”两个字,也有“新”“年”“快”“乐”四个字和“囍”字。一个苹果只能贴一个字,随后把四个苹果放一起,就形成了“福禄寿喜”或“寿比南山”或“平平安安”。
近两年,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很多村民都通过网络和快递将苹果销售了出去,我三姑就是其中一位。她开有淘宝店、京东店、拼多多店,也在微信上加了不少外地商客,经常在淘宝、微信朋友圈、抖音里发苹果动态,一有商客要,就是四五十箱地发。忙不过来时,就让奶奶当帮手。如今三姑的苹果不愁卖,不用入库,边下着苹果边发着货,既卖了好价钱,还节省了冷库钱,既避免了膜袋、纸袋销货不均的失衡,也减少了雇人装车等费用,真是一举多得啊!邻村好些村民都效仿学习,三姑也毫不保留,倾囊相授,还组建了东卓网销培训班,带动村民走上了网销的新型道路。
真没想到,市场上一个红艳艳的苹果,从发芽、结果到下果、装筐,进入市场,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果园里那红彤彤的大苹果啊,你们是破土而出的希望,是太阳初升的豪情万丈。果园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农民啊,你们是大地上辛勤耕耘的老牛,是全国人民水果供应的力量和保障!
年复一年,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奶奶早已步入了古稀之年,我也已是而立之年的小伙子,奶奶的三亩果园和果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奶奶对果园、对果树的感情,认为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今才明白,奶奶视果园为她的一切,视果园为她的依靠,虽然只有三亩,时间在变,果树在长,可土地不变,苹果不变,苹果就像年年出生的婴儿,奶奶要将他们一个个抚养成“人”,送进市场。这果园、这果树,产出来的不仅仅是苹果,更是奶奶放不下的那份爱和执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