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5-30 10:20:59

张继刚考察虞坂古盐道小记

日前,我国著名导演、艺术家张继刚来到运城,其间,专程考察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虞坂古盐道。笔者作为盐湖区文史研究员受邀陪同、讲解,有幸近距离接触艺术大师,目睹大师风采,印象深刻。

当天,我们一行乘中巴来到东郭镇磨河村山口。张导穿着便装和旅游鞋,中等个子,体态轻盈,一副花边眼镜透露出严肃而深邃的目光。他说话言简意赅、幽默风趣,处处体现出艺术家独特的气质和非凡的艺术锋芒。

在上山的车上,我以古安邑八景之一“虞坂晓行”古诗“林下晨鸡第一声,陇头残月伴人行。未知局促盐车下,老骥萧萧又几鸣”打开话题,简单介绍了虞坂古盐道早期人工开凿的概况和目前状况,以及从远古黄帝蚩尤时代、尧舜禹时期、夏商周等延续到现在的历史遗迹和开发愿望。这引起张导的极大兴趣,不时回过头询问:“古道怎么形成的?”“为啥先民选择这条线路?”“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公路的活化石?还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道路?”我一一作了介绍。

经过胶泥洞,绕过十八盘,十几分钟后,车在“瓦罐庙”停了下来。张导下车后,看见漫山遍野的酸枣极度兴奋,也许想起了《一把酸枣》创作的艰辛,立即摘了几粒,与酸枣合影。步上“瓦罐庙”台基,建筑群遗迹清晰可见。

“瓦罐庙”因瓦罐形而得名,是河东盐南运收费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收费站,具有管理、收费(税)、修路、治安、卫生等功能。这里又因收费,“有钱交钱、没钱挖盐”,被过往运盐人称为“挖刮庙”,意为搜刮民财的地方。

张导问:“瓦罐庙建于何时?”我说:“最早建于何时,难以考证,至少元代前就有,而毁于抗日战争却记载清晰。”他又问:“怎么确定是元代前建筑?”我说:“元代前人们使用柴火烧的砖细腻平整,之后用煤炭烧的砖粗糙浑厚,现有柴火砖为证。《安邑县志》记载,明代运盐御史张士隆修古道时重建。1938年3月,日寇占领安邑、运城后,中国军队撤退到中条山。随后,日寇沿虞坂古盐道上山扫荡,将沿途的瓦罐庙、锁阳关等建筑物全部破坏。1957年,附近209公路通车后,古道废弃。1958年,磨河村成立合作社,派人将墙砖担回村建记工房;相邻的上月村修建桥时,又将很多石碑运走。现有7块石碑存放在盐湖区博物馆。”张导认真聆听介绍,不时哀叹、惋惜古建的损失。

进入800米“青石槽”——依山开凿的像牲口槽形状的道路,也是古盐道最艰险的路段,又叫“槽坡路”“盘坡路”,2~4米宽,有“猴儿咬碴”“小鬼胸膛”等陡坡。过去,推盐人到此使用牛或其他牲口拉着,送到“卸牛坪”后,回返。

我介绍“伯乐相马”的故事时,引用元代王恽《虞坂》诗:“鸡声茅店月微茫,山远行人促晓装。良骥虺[~公式~]身自建,不须拭目认孙阳。”提起孙阳,张导很兴奋,说:“伯乐相马的故事,人人皆知;发生地在虞坂古盐道,许多人不清楚,需要宣传。”他还讲起了“伯乐相马”故事的来源及其影响。张导学识渊博,结合伯乐相马故事,讲现代人才选拔和管理,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又娓娓动听。他背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引起大家共鸣,气氛轻松热烈,爬山也不再感到累了。

原址复修的“古锁阳关”门洞,位于青石槽南边。一侧悬崖绝壁,一侧深渊大谷,这里是春秋时晋国和虞国的国界线,历来是兵家必争的重要关口。

张导对“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辅车相依”等成语故事,隋代对联“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以及“虞晋分野”“平安通衢”石碑的来历很感兴趣,一再刨根问底。他站在门洞中间一尺多深的车辙石壕上,感叹古代运盐人的艰辛,吟诵墙壁上金时著名诗人元好问《虞坂行》:“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迹深一尺……孙阳已矣谁汝知,努力盐车莫称屈。”他说:“华夏文明起源于母亲河黄河,也离不开父亲山古老的中条山,更离不开‘物之大宝’‘天然形成’的河东盐池。虞坂古盐道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公路‘活化石’,不仅为河东盐外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见证了华夏文明发展历程,应当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张导很高兴,在古锁阳关前邀请大家合影留念。

返程路上,我将收集的两首民间小诗《虞坂盐道车夫怨》《虞坂路上推盐人》送给张导。他用普通话念了几句,说:“不押韵呀。”我用本地方言读起来,语气贯通。他如获至宝,并说:“民间的,才是珍贵的。”

离开时,张导很有感触,说:“运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农耕文化、盐文化、蚩尤文化、德孝文化等根祖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探索,融进艺术,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相秋喜/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继刚考察虞坂古盐道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