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6 10:33:17

李自强:追记曾祖李雨三及父亲李一然


前段时期,从运城之窗网上看到“梦回古都安邑,再现三晋名城”的视频,里面有笔者的曾祖父李雨三和民国政府颁发给他的德行牌匾老照片,不由得思绪万千。

我的曾祖父,名李占林,字雨三,盐湖区泓芝驿镇孙余村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卒于民国32年(1943),享年73岁。

曾祖父李雨三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小小年纪就考中秀才,还曾被清朝政府授予五品衔。

民国初期,他曾任安邑县公款局局长。在任期间,他极力提倡兴教办学,促进农业、盐业生产,维护安邑古城建设,加强对盐池和古文物的保护,为乡民办了许多益事。由于政绩突出,他被民国山西省政府授予“金色双穗奖章”和“银质菊花奖章”。

民国山西省政府委员兼农矿厅厅长耿步蟾,还代表省政府亲临安邑县,为曾祖父颁发了镏金德行大牌匾。匾额上“德厚可风”四字,刚劲浑雄,乃耿步蟾亲笔所题。此牌匾至今仍保存于笔者老家,是唯一再现曾祖父当年辉煌的历史见证。

已97岁高龄的母亲告诉我们:像这样的牌匾,那时家里还挂有四五块。有的比这块还要精致,全是当时显赫人士题款褒扬曾祖父公德的,可惜未能保留下来。

曾祖父还是安邑县有名的四大乡绅之一。当时县里分为东、南、西、北四路乡绅,他为北路乡绅。听本家老人李秉益讲,那时县上有什么重大决策,都要预先征得四大乡绅的同意,方可执行。

后来,曾祖父因年高卸任返里,又被村民们推举为村长,为村里办了许多好事,解决了许多难事,深得村民拥戴与信赖。

曾祖父治家严谨有方,订有严格的家规。他以“在家要尊老爱幼、勤俭谨慎,待人要谦和,做人要正派;在外要自强自立、刻苦读书、立志报国”为家训,要求子孙各自勉励。

曾祖父良好的治家之道,成就了祖父和父亲的人生成功之路。

祖父李海锚,字毓秀。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山西农学院,因成绩名列前茅,被留校任教。他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欲展才华。谁料,风云突变,他不幸被瘟疫所攫,撒手人寰,年仅26岁。

父亲李一然,小名秉刚。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运城师范学校,成为人民教师。他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勇于开拓创新,历任安邑县王过学区中心校长、上郭学区中心校长、三路里联合校长、安邑城关联校校长。

据和父亲在安邑教过学、现年90岁的许槐鼎老先生讲,当时城关联校因处于安邑县政府所在地,辖管安邑城区和周家坡等五六所小学。县委和文教局十分重视联校的教学质量,要在全县学校中选拔一位优秀的干部担任校长,最后选中了父亲。

父亲到任后,着力提高各校校风校貌,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严抓教学质量,开展体育运动,组织成立文艺宣传队。同时,父亲发挥自己能拉会唱的优势,教学生们唱歌、跳舞、扭秧歌,营造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德、智、育全面健康发展,并受到县委和文教局的多次嘉奖。

父亲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如原临汾军分区司令员王军(小名王发财)、原运城市副市长张来发、原运城市总工会调研员马朝君、市林业局景正等,都是当时学生中的佼佼者。

1956年,父亲从教十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入文化系统,用毕生的精力,在废墟上披荆斩棘,创建了原运城县人民剧院和运城地区河东剧院,且“尽精微致广大”,数度把剧院办成全国先进单位,为繁荣运城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两度出席了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代表群英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个区区剧院经理,竟然能够两次出席全国先进表彰大会,这在运城文化界还是第一人,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运城市委对台办原主任周崇义先生曾赠送贺词赞扬父亲:“功垂河东文化史,名标京城群英图。”

曾祖父为人笃厚,乐善好施,还精通医道,会针灸、善用中草药。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他常能药到病除,在家乡很有名气。村民不论贫富,只要上门求医,他一律认真诊断,村民临走时还为其带上药品,并且一概分文不收。外乡村民也纷纷慕名前来,家里常常呈现排队等待看病的情景。但曾祖父从不厌烦,热情接待,认真看病,深受乡民爱戴。那时,十里八乡的村民只要一提孙余李大先生,无不点头称道。

时至今日,曾祖父宽仁厚德的风范,仍被乡里许多老人们念叨着、传颂着。

古老安邑,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明历史,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在运城市委“把安邑古镇打造好、建设好”的宏伟蓝图引领下,这里的明天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李自强/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自强:追记曾祖李雨三及父亲李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