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9 17:39:19

运城戏曲文物展”撷英


2020年1月17日,“戏曲遗韵——运城戏曲文物展”在运城博物馆开展,展出将持续到4月17日。

该展览分“舞榭歌台”“梨园金石”“戏塑芳华”“镂云裁月”“功深熔琢”五个篇章,以文物类别为纲目,以发展时间为轴线,还原了河东戏曲艺术从萌生、成熟到繁盛的生动历史。展览共展出河东戏曲文物146件(套),展品涉及戏台题记、戏曲碑拓、杂剧砖雕、皮影剪纸、刺绣年画、服饰道具等类别。

“戏曲遗韵——运城戏曲文物展”有三大亮点:一是馆际文物同台展出,除该馆文物外,又不乏运城市蒲剧团、运城市蒲剧青年团、运城市戏曲研究所、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以及永济市百佛阁博物馆、五老峰民俗博物馆等部分县(市、区)文博单位的藏品。二是展品民俗元素增加,宋金戏俑、戏曲皮影、刺绣服饰、木版年画等展品与戏曲文物相映生辉。三是梳理河东戏曲流变。从金元杂剧的五花爨(cuàn)弄到明清山陕梆子,从蒲州梆子名伶郭宝臣、王存才到“蒲剧五泰斗”,再现了河东戏曲从金元至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对我们而言,是弦歌相伴的岁月印记,也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载体,更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记忆。运城作为戏曲的重要发祥地,既是金元杂剧繁盛重镇,又是明清梆子声腔形成的核心区域。

据悉,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该馆还将举办丰富多样的“鼠年有喜”民俗文化旅游年主题活动。

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颦笑招式、声腔乡韵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血脉精魂。

一、永济市韩阳镇

《创建玄宗、关帝、财神庙碑记》

蕴含戏曲内容的戏曲碑刻及题记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徵信印记。纪事碑、题名碑、条规碑、图像碑直观地记录了戏曲活动的情况,透露了社会各阶层人物对戏曲的理解和态度,是十分珍贵的戏曲史料。透过戏曲史的历史尘埃,每一个鲜活的艺术生命印记都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当这些艺术火种在世上流传之时,戏曲声影里的赏心乐事、艺术舞台上的歌底回风都似缥缈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清光绪十五年(1889)立石,通高125厘米,宽51厘米,永济市蒲津渡遗址博物馆藏。此碑出土于永济市韩阳镇梨园会馆遗址,梨园会馆今已不存。梨园是唐玄宗时期教习艺人的处所,后世称艺人为梨园子弟,“梨园会馆”是艺人集会之所。玄宗关帝财神庙占地东西50米,南北70米,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

祁彦子(1853~1909),艺名彦子红,蒲剧须生,永济市韩阳镇人。1881年,祁彦子筹资在永济韩阳镇主持修建了梨园会馆。据会馆首事祁彦子的堂孙祁念平、荆玉合的重孙荆百祥等人回忆,该庙北面是三间正殿,塑唐明皇像,左右两个小太监,下面四个宫人,手拿拂尘、如意、乐器等物。东西偏殿各三间,分别祀关帝、财神。东西厢房各六间,正殿前设献殿,西南角有井一眼。梨园会馆的创建,证明清朝末年蒲剧社班已如雨后春笋,人才辈出;也说明了戏剧从来都是以“借古讽今”“高台教化”为宗旨。

碑文内容摘录如下:“尝思人赖神以护佑,神藉人以成功。吾人尊优孟、法叔敖演古讽今者,讵不欲神灵庇护而乏致祭之所哉!是以同发善念,欲兴工。今于蒲南韩阳镇,创建玄宗关帝财神圣庙三间,账房三间,市房数间,于光绪七年鸠工,至十三年告竣。设梨园会馆,每遇秋冬朔以为祀神之所。特当日工程浩大,独立(力)难支。商我同人,极力筹划,无奈奔驰千里,募化四方。幸遇乐施君子,各探囊底之余,以助成功。告竣之后,谨将芳名勒诸贞珉,永垂不朽云尔……”从碑文不难看出,梨园会馆(当地人称“合味庙”)是祁彦子为了照顾无家可归的梨园弟子历尽艰险盖起来的。

二、戏曲人物砖雕

北宋灭亡后,金人“掳其艺北上”,与河东乐舞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戏曲。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以戏中各角色演绎戏外的真实人生。忠义者装以正貌,奸佞者饰以丑形,根据金代院本最流行的演出艺术——五花爨弄雕造而成的戏俑砖雕,生动地再现了金代河东的世俗风情和戏曲的繁荣景象。金代晋南豪富之家,厅堂坐享观戏;元代北杂剧大繁荣,民众狂欢,庙宇喧腾,在袅袅的酬神香雾中,戏班作场人潮涌动。以戏曲行教化,维护真善之道;就高台演人生,诉说喜怒哀愁。

该砖雕刻于金代,长35.5厘米,宽23厘米,厚6.7厘米,运城博物馆藏。

自左至右,第一块砖雕:一人,戴无脚幞头,穿方领窄袖长袍,束带登靴,双手斜执一杆杖。第二块砖雕:一人,戴翘脚幞头,穿方领窄袖长袍,袍及膝,束带登靴,左手执袍边右手执扇置右肩上,侧身而立,脚尖点地做舞。第三块砖雕:一人,戴展脚幞头,穿圆领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双手执笏。第四块砖雕:二人,一人软巾诨裹,长袍束带,足穿靴,右手执羽扇,正听身后一人说白;后一人亦软巾诨裹,长袍束带,右手执磕瓜,双手搭于前一人肩上耳语。

五花爨弄是指金元杂剧的角色形制,分别为装孤、引戏、副净、副末、末泥。金杂剧演出内容以逗笑取乐为主,是元杂剧的早期雏形,这一时期戏曲发展还未进入到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剧阶段。

在宋金时期的墓葬砖雕中多有表现音乐舞蹈的砖俑,称为伎乐俑。伎指舞伎、乐指乐工,舞伎多是身着特定服装,按乐工的音乐节奏表演舞蹈,乐工则负责音乐伴奏。这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统称为散乐。根据乐器组合不同,分为两种不同风格的散乐组合,一种以大鼓、小鼓、腰鼓、觱篥(bìlì)、拍板等为伍,称为大乐,一种以笙、排箫、觱篥、嵇琴、方响为伍,其音清美,称为细乐。

三、潘德冲石椁院本图

潘德冲石椁院本图(潘德冲石椁戏曲线刻),是在迁建永乐宫及其附属物时,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考古研究所从永乐宫旧址潘德冲墓中发掘出土的。这幅戏曲线刻图刻于石椁前档。

潘德冲,字仲和,赐号妙微真人,是元代河东全真教领袖人物。元太祖十五年(1220),潘德冲是丘处机应诏谒见成吉思汗时,所带十八名弟子之一。后任道教河东南北两路提点,主持营建永乐宫。元宪宗六年(1256)卒,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下葬。

潘德冲石椁院本图共四个表演人物,体现了四个杂剧角色,分别是装孤、副净、副末、末泥。左起:第一人,八字眉,耸肩缩颈,头裹软巾,身着长衫,口含右手拇指、食指,作吹哨状,左手于裆前撩着衫襟;左腿前迈,右腿直立,两脚成丁字形,上身左侧微倾,面向他左方的演员。第二人,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双手抱笏,表情庄重,正面肃立。第三人,头戴尖顶帽,身着圆领长衫,袒胸露腹,脐下束带,右手抬至胸前,食指微伸,作指点之势;左手微握,高举平头,拇指指向帽尖基部,肘上挎一砌末(上沿系带),双膝稍屈,臀部后蹲,上身、面部均右侧,撇嘴。第四人,头藏卷角幞头,穿系领长袍,腰束带,面向其右方,抱拳恭立。四人背后有悬屏与后台相隔。

戏曲,是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探讨,对历史的品评,对善恶的分鉴。粉墨春秋,恍惚百年,戏曲文物静然伫立在戏曲长河的源头,冷眼看岁月轮转,戏言评善恶忠奸。戏曲文物瑰宝在拭去千百年泥土之后,依旧散发夺目的光彩,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珍贵资料,亦是传承民族艺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时光不歇,生活不止,戏曲艺术,新彩华章。

刘亚 朱识斌/图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戏曲文物展”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