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乡趣 (随笔)_梁冬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一首过年情景的诗,给我们描绘出春节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年味”——团圆、祥和、平安、喜庆。一千多年来,无论朝代怎样更迭、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固有的“亲情归属感”始终如一。春节,不变的“年味”映衬出炎黄子孙强烈的大团圆意愿、弥久不散的强大凝聚力。亲情、爱情、友情、对海内外同胞的思念之情、对国家与民族的赤子深情……在“年味”中表露得淋漓尽致。
过年求的是团圆。这些年,人们对“春运图”做过壮观的描绘,拥挤的购票人潮,映衬着一颗颗似箭的归心。满怀着对家人与家乡的憧憬,他们要在这个时刻,慰藉自己在外漂泊的心灵,亲近那日思夜盼的乡音与乡情。哪怕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说几句贴心话,与友邻摆摆龙门阵,在外的游子一种港湾似的安宁也会油然而生。也就是这个时刻,期盼游子归来的父母,渴望的情思时时在心头萦绕。
过年图的是祥和。贴春联、贴剪纸、挂灯笼,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场景。当大年三十的爆竹,驱散了心头的愁云,迎来漫天的喜悦;祭祖、向长辈磕头拜年;一盘盘丰盛的菜肴、热腾腾的饺子,将一年的苦辣酸甜紧紧包裹,醇浓的美酒映出一张张笑脸,年夜饭使亲情的释放、归宿的感动达到沸点……年轻一族的新年俗,一边看着春晚,一边用微博、微信、电话、短信拜年,用微信发红包、抢红包也成为传递祝福的热门方式。正月初一早上,谁吃到包着钱币的饺子,更被视为一年都会有好福气……许多老习俗并没有科学性,但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谁不愿意讨个好彩头?给自己、给家人更多美好的祝福?
过年品的是快乐。多少年形成这样一个习俗,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一家一户的节日,在经历了初一、初二、初三、初四的阖家团聚、亲戚走动之时,喧闹的鞭炮和缤纷的烟花款款远去之后,各种庙会接踵而来,成了全村、全镇、全县的盛大节日。一街灯笼,火树银花,花灯如昼,人们在大街上走着、看着、跳着,赏花灯、猜灯谜、观社火,感受着春节的欢乐,享受着元宵夜的祥和。庙会上的吹糖人、捏面人、扎风车、糊兔爷等,传统的花车游行,热闹的舞龙舞狮,令人叫绝的把式杂耍,传统与现代碰撞,中西结合,在喜庆中安然融合。
春节休闲放松,携家带口异地过大年,南方的到北方、北方的到南方旅游,成为另一种时尚。
无论年怎么过,最重要的还是亲人团圆和感情上的交流,只要这一点不变,这个年过得就有年味。这是朴实、厚道、浓浓乡情交织的共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