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11 10:47:02

兴盛八百年的“河东裴氏”


裴氏家族发源于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这一带位处山西境内黄河之东,故古代称之为河东。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裴氏家族,也以“河东裴氏”闻名于世,是中古时代的世家大族之一。

中国的历史很长,出一流人物的家族不少。但是,像裴氏家族这样,绵延两千年,兴盛八百年,可谓绝无仅有。

1

别看裴柏村现在所在的地方,一副典型内陆农村的样子。但在汉唐时期,这里属于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范围,是典型的中原之地。

据记载,河东裴氏最早是一支由西北地区进入中原地区的、以放牧为业的氏族,经过好几个世纪的熏陶,到春秋时期才完全融入中原文化。类似这样的氏族迁徙与交融,在中华文明早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裴氏家族的经历,在当时那叫一个平淡无奇。

神奇的是,到了汉末魏晋之际,裴氏突然爆发,像烟花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绽放,然后进入长时段的辉煌展示,一直到唐朝末年,方才渐渐黯淡下来。也就是说,裴氏家族这场豪华密集的烟花表演,延续了整整800年。此后进入零星绽放阶段。用史书上的话说,这叫“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兴,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而存”。

裴氏家族的厉害史,肇始于裴潜。此人名字听着很“赔钱”,实际上为裴氏赚足了崛起的本钱。

在他之前,裴氏陆续出过一些人物,但正史不曾为他们单独作传,可见其影响力还是相对有限。

裴潜超越先辈的地方,正在于,他是正史为之立传的第一个裴氏族人。《三国志》记载,裴潜曾做曹操的军事参谋,才智卓越,曹魏立国后,官至尚书令,封清阳亭侯,是裴氏家族的第一个宰相。

对裴家来说,从零到一,很难,但从一到多,极易。怎么个容易法?裴潜的儿子裴秀、侄子裴楷,并列晋朝公侯,同为宰相,一时荣耀无比。之后,裴秀之子裴頠、裴楷之子裴宪,先后官至晋室侍中,亦均为宰相。

从裴潜开始,祖孙三代,五人入相,期间不过四五十年时间。这个家族就像开了挂一样,冲往巅峰。随便哪个家族,要是有河东裴氏此时的成才记录,那就足够他们包装宣传两三千年了。但河东裴氏的厉害之处在于,这点成绩,只能算是这个家族开始崛起的一个热身。

真正的巅峰之作,是在唐朝。唐朝289年,河东裴氏出了17个宰相。宋代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将河东裴氏列在了第一位。

不仅如此,节度使、将军、都督、尚书、刺史等高官要职,更是一茬一茬,连驸马都出了10个。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官做,哪里就有裴家族人。有学者统计,李唐一朝,史籍上有名字可查的裴氏族人,高达600人。唐朝不愧是河东裴氏最辉煌的时代。五代以后,裴氏逐渐衰落,不过偶尔还有大人物冒头。

2

论人才之高密度、高质量,无出其右,裴氏家族到底做对了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试图探求其中的秘密,有些人还专门跑到裴柏村,希望找到答案。

明末大儒顾炎武就曾访问裴柏村,拜晋公祠(裴氏宗祠,因裴度封晋公,故名),说在村里登垄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连着100多个墓主,都是有名字、官爵可考的历史人物,很是震撼。

这次访问后,顾炎武总结,联姻、世袭、自强这3个因素是裴氏家族兴旺的主要原因。

这种归纳当然没错,河东裴氏的起落与门阀制度的兴衰轨迹基本是一致的。像河东裴氏这样,长盛不衰,除了时代与制度的因素,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答案也许不复杂,就在这16个字里面: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

这16个字是裴氏家训的核心,久而久之,成为裴家的家风。

是这样吗?绝对不是。裴氏家训是根据这个家族牛人的所作所为,逐步提炼出来,进而作为整个家族行为规范的指导,反过来影响和重塑家族的历史。也就是说,这16个字,是人家已经做出来的事实,不是提出来的希望。

裴氏家训的16个字,仔细琢磨,每个字都很有分量。

开头就提“重教”。重视教育,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作为世家大族,河东裴氏其实并非依靠武力,或者依靠门第来保持家族势力,而是通过教育,形成家学门风,确保人才辈出,不被时代淘汰。许多裴氏族人,是凭真才实学走上仕途的。武则天时的著名宰相裴炎,早年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其他同学都出去疯玩,只有他读书不废。

唐宣宗朝名相裴休,少时和两个兄弟一起读书,“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相当刻苦。最后,兄弟三人皆进士及第。

裴氏家族非常推崇“自立求功者荣,因袭获爵者耻”的精神,不管富贵贫穷,都把教育作为唯一出路。古往今来,“重教”都是一个真理。

接着,裴氏家训中提到“守训”,就是要子孙遵守规则,严守祖训。没有一个“守”字,说再多都是空文。

然后循序渐进,讲到裴氏子孙要做什么样的人才,叫“崇文尚武”。就是鼓励子孙做全才,不偏废一科。

据不完全统计,河东裴氏历史上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这两个偶然一样的数字,背后其实是“崇文尚武”的家训在发挥作用。

历史上,很多家族出得了文臣,出不了武将,或者相反。裴氏家族则把家族人才的成功之路拓展得相当宽泛,随手举个例子:裴氏家族中,政治家有裴度、裴寂、裴楷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骏等,治国能臣有裴光庭,法学家有裴政、裴耀卿等,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史学家有裴松之、裴子野等,地图学家有裴秀,小说家有裴启,书法家有裴休,画家有裴宽……

再然后,裴氏家训继续提到“德业并举”。意思很明白,建功立业很重要,道德修养也很重要,要两条腿走路,不可偏废其一。一个人如果不讲道德底线,能力越大,危害越大。因此,裴氏家族最后把家训的落脚点放在道德上,千头万绪,拎出四个字——“廉洁自律”。这是对成才后的子孙的训诫,可谓抓住了预防人性堕落的要点。

裴昭明是裴松之的孙子,名门之后,但他不贪暴利,为官清廉,靠微薄的俸禄持家生活。连齐武帝都赞叹说,我读的书少,不知道有哪个古人能跟裴昭明一样清廉。

良好的家风,让裴氏族人为了营造和保持这个小环境,都心有忌惮,故而能够在浊世中保住操守。

3

除了正向激励,裴氏家规中还有反向震慑: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这条红线,严禁族人子孙触碰。

我们不能说裴氏不出贪官污吏,但确实极少,大奸大恶之人,更是几乎没有。历代正史中,被立传的裴氏族人大约105人,除了北朝的裴景颜、唐朝的裴延龄等四五人之外,都可用“廉洁自律”来形容。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一个家族出这么多高官,却能大抵保住“不湿鞋”的门风,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看裴柏村,虽然有这么辉煌的家族史,整个村子自古以来就没出现过什么恢弘的建筑,以至于现在除了古柏和石碑,几乎没有古迹可寻。这种深入骨髓的低调,跟裴氏的家风教养密切相关。唐僖宗的宰相裴坦,其子娶了同朝为官的杨收之女,陪嫁物品中有许多金玉首饰。裴坦看到了,立刻命人撤去,厉声说:“乱我家法!”

家法,即是家风。裴柏村全村常驻人口据说历代没有一次超过1000人,但裴氏家族却出过59个宰相和59个大将军,以及各行各业的顶级人才。这是一个奇迹,又是一种必然。

(《南方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兴盛八百年的“河东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