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麦熟(随笔)_周婷婷
听说垣曲县古城镇的麦子开镰了,我便随农机部门的王主任下乡去了收割现场。杏儿黄,麦飘香,乡村田野最温柔如海的地方,便是那荡着丰收的麦浪。车子经过几番迂回曲折,载我们来到了古城小浪底库区对岸的梯田之上。在一弯弧形的麦田中间,一台带有秸秆粉碎装置的收割机,飞沫扬尘地来回驰骋,没一会儿,一片金灿灿的麦田就只剩下了矮矮的秸秆。收割机开到了地头,等运粮的三轮车过来停靠在一旁,然后伸出长长的臂管,麦粒如瀑倾泻而下,三轮车的车厢内立马堆成了一座金色的小山,这便是当地村民今年收获的“第一镰”小麦了。
说是“开镰”,其实镰刀的使用已经成为历史,小麦收割机早在1994年就在我们这个山区县开始推广了,只是因为我们是山区,真正普及到山间地块及老农们的心坎里,着实又费了好多年的时间。近些天,“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故事盛传在大江南北。“但要说让咱山里人挑上真正的‘金扁担’,我们农机人还是要不懈努力!”从事农机工作多年的王主任语重心长地说。
捻了把刚出的新鲜麦粒,王主任与麦农聊了起来。麦农说:“以前农民割完麦拉回去,摊开后,用牛碾场,得几遍翻,反复倒腾,这么点麦子,一半个月就忙过去了。现在好了,半个小时就干完了,连播种子带下肥料,也是一次性就过去了。省出时间来还能搞点别的副业或者出门打打工,这农机现代化真是好。”
随后,王主任要安排工作人员给另一块待收的麦田协调收割机,他邀我一同到下一块梯田去参观。
经过几番上高爬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令我惊奇的是,刚刚协调的农机已经等在田间准备开始作业了。王主任解释说,我们来的方向只能从田间穿越,而农机是从另外一个方向过来的。他们农机人来到机收一线,除了防事故、保安全,为农机排除故障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有的麦子熟了,找不下农机;有的农机闲着,没有活干。他们要把掌握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需要的麦农。
我问他:“您说农机人要为老百姓挑上‘金扁担’不懈努力,现在看来,咱们山区的老百姓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现代化,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呢?”王主任说:“咱们垣曲县是山区,地块都比较小,我们协调的收割机,都是中小型收割机械,这样能确保小块地都能进行机械化收割。我们要全力推进小麦机械收获一条龙作业模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打开有关农业机械的话匣子,王主任滔滔不绝:“接下来,我们还要推广一种‘玉米青贮饲料机’。我们县有很多养牛户,饲料供给是个问题。以前农民喂牛的玉米秆都发黄变硬了,牛不爱吃,还要兑上碾碎的玉米粒,工序繁琐,成本高,营养价值又低。而这种机械可以在玉米八成熟的情况下收割粉碎,既确保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口感又好,牛也爱吃,长得快。对种植玉米的人来说,玉米当饲料种植,密度高,产量高,收益好。”
看着骄阳下王主任被晒得红彤彤的脸膛,一种敬佩之情,顿时油然而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