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15 16:48:55

热心的胡秉胜老师(散文)_刘锁爱 郑淑萍



好多年之后,人们谈起运城中学的胡秉胜老师,依然会被他的热心感动,依然会记得受他帮助的那些温暖细节。

1995年冬天,已经48岁的闫怀英申报了高级职称,要到太原参加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格考试。

虽然讲了几十年的课,但第一次去太原,上那种场面,她还是心怯得不行,觉得没有把握。于是,就去找胡秉胜老师请教。胡秉胜老师是闫怀英1963年在冯村中学上高中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为了给自己的学生壮胆,胡老师二话不说,把手一挥:

“怕什么,我陪你去。”

12月份,运城很冷,太原更冷。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也难以抵御刺骨的风寒。年逾花甲的胡老师,要陪自己30多年前的学生闫怀英去太原赶考。闫怀英丈夫及胡老师一行三人从运城出发,一路上长途颠簸,到了太原已是晚上九点多。

不巧的是,一到太原,闫怀英就感冒了。发烧39度,头疼难受,她丈夫急忙去买感冒药。胡老师叮嘱说:买好的,不要怕贵,贵点管用……

第一天,等了一天没轮到闫怀英,她打听别人讲的课文是《白杨礼赞》。她就猜测说:今天讲的是现代文,明天应该是讲古文,会不会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胡老师答道:你可以预习一下,不要紧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今天晚上好好睡一觉,先休息好,养足精神。

胡老师嘴上说得轻松,其实心里比学生还着急。第二天一早,胡老师就叫上闫怀英的丈夫一起出去了,他们跑去看公布出来的考试课目。一看果真就是闫怀英猜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们赶紧跑回旅馆:“闫怀英,你猜对了,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胡老师激动地说。

马上就要进考场了,闫怀英浑身打战,脑子里一片空白。心脏“怦怦怦”地乱跳,按都按不住。这可怎么办呀?

胡老师不断地给她打气,鼓励,让她先冷静下来,再教给她先讲啥,再讲啥,怎么去讲。他安慰闫怀英说:只有20分钟,不要慌,那么长的课文肯定不能全讲。先认字、词,在黑板上板书;写慢点,把字写好,写清楚;只要字写得工整、漂亮,就首先能让评委对你产生好感,给你赢分。然后再讲上一段课文,就到时间了。

老师的一番话,把闫怀英的情绪稳定了下来。但临进门时,她还是有些害怕,扭过头来一个劲地看胡老师和丈夫。

胡老师信心十足地鼓励闫怀英:“当老师哩,给几千人讲话都不怕,还怕这!进去吧。”

照着老师教的方法,闫怀英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顺利通过了考试。一手工整漂亮的板书,首先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有条不紊的字、词解释,课文分析,更是赢得了评委们的频频点头。

1995年时,胡老师已经62岁了。62岁的老师,陪着48岁的学生冬日赴考,一时传为佳话。



那年,胡秉胜老师已经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赋闲在家了。忙碌惯了的他,就将剩余时间用琴棋书画填满。

这个琴棋书画里的琴,也是胡秉胜老师打小的爱好。而且,在他教书的岁月里,他走到哪里,他的胡琴就拉到哪里;他的戏曲、歌曲就唱到那里,舞到哪里。他把欢乐的种子,美妙的音符,把富有教育意义的歌舞小戏,快板小品,播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里。学生们的音体美教育和熏陶,也因为胡老师的各种特长,得到了全面而长足的发展,成了人生教育基因里重要的分子。也因此,凡是胡老师教过的学生,都会打心眼里,爱上这位多才多艺的老师。

退休回到村子里后,胡老师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本村的戏班子里了,而且成了顶梁柱式的人物。

陶村旧时的戏班子,能够追溯到何年何时不得而知,但知道的是新中国建立后,这个村子里的戏班子,一直就很活跃。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文艺当然是为时代的发展鼓与呼的,那些祖国前进的步伐,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会写进现代戏里。这里面当然也少不了胡秉胜老师,这个大才子的编写和润色。就是他在星期天回到村里,都会抽出时间,有求必应,任劳任怨,去帮帮戏班子的忙,帮助他们斟酌台词。

时光流转到九十年代后期,那时胡秉胜老师就彻底融入到了这个戏班子里了。他和这一帮老伙计们,甚至都是从小长到大的玩伴,又打成了一片,聚拢在一起,厮守在一起,自娱自乐地玩在了一起。虽说是玩,他们却玩得开心,玩出了名堂,玩出了好活,玩出了作为,达到了老有所为的境界。他们的阵容可谓强大,所有的乐器:板胡、二胡、三弦、大提琴、打击乐器等,应有尽有,可谓齐活了。这二三十人的乐队,排列开来,队伍庞大,阵容整齐,看着唬人,听着更震撼。

就在这春夏秋冬,岁岁年年,日复一日里,胡秉胜老师和他的伙伴们,吹拉弹唱,好不快活。每遇到国家的重大节日,或者是年节闹红火;或者是邻里乡亲的婚丧嫁娶;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或者是村里人的建屋盖厦;这些乡里乡亲的大事小情,他们这支尽义务的戏班子,就会主动找上门去凑热闹,添喜气,增福气。

每当此时,胡秉胜老师也一定是一个顶顶重要的角色。你看他拉了二胡,拉板胡,放下板胡,拿笛子,有时还能唱上一段蒲剧或者眉户,忙得不亦乐乎。似乎,唱念做打、吹拉弹奏,他都无所不能。有时还能编编戏文、导导曲目,他成了戏班子里的能人一个,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当然,也深受父老乡亲们的喜爱和尊崇。

后来,胡老师病了,病得很重。在他去世前,他的老伙计们手携着乐器来看望他。大家静静地来到他的床前,看着他虚弱的样子,大家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胡秉胜老师已经知道谁来了。

他微闭着双眼,又微微地带着笑说:“你们拉吧!我听着呢!”他们有点手足无措了,胡琴在手中颤抖着、凄婉着,任凭泪水满眼满脸地流着……

如今,陶村戏迷协会的场子,距离胡秉胜老师家不远,仅隔着两条巷子。那不绝于耳的老腔新声,就在胡老师那宅院上空绕梁飞旋,九泉之下的胡先生啊!您一定听到了来自伙伴们那熟悉的声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热心的胡秉胜老师(散文)_刘锁爱 郑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