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17 11:06:07

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在稷山考


*有典可查*

查阅《辞海》《史记》《尚书》,都记载有羲和事迹。羲和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个人的合称,他们是上古时代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吏。《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意思是,尧曾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驻东、南、西、北四方,观测星象,判定季节,制作历法。

《尚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司马迁写《史记》参考了《尚书》有关内容。他在《五帝本纪》中有一段记述,大意是:尧命令羲氏、和氏,观测天体运行规律,制定历法,传授给民众,使民众能根据季节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最后有两句总结:“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从这些经典文献中可以看出,羲和兄弟在尧王的安排下,分别驻扎在东西南北四方,观察星象变化、鸟兽羽毛更换及昼夜长短等物候现象,由此确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时令,指导民众根据物候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羲和观天制历,最早确定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年和闰年的划分也定下来了,可以说这是他们对中国古代历法和农耕文明最大的贡献。

为什么说羲和故里在稷山?首先,历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早在唐代,《元和郡县志》里已经记载了稷山县的羲和陵墓:“羲和墓,在县东北十七里。”明代的《大明一统志》、清代的《四库全书》等文献都记载了稷山羲和陵和庙,这在全国是唯一的。

第二,从文物和民俗方面考察。关于羲和庙,明清版《稷山县志》载:羲和故里在稷山县西社镇的东庄村(古时称东社)。村西门口原有一座碑楼,内有石碑,刻“羲和故里”四字。此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后来县人民政府曾在原碑处,树立了一块文物标志碑,刻有“唐尧历官羲和故里”。羲和四人的高大陵墓位于东庄村东北,此处还建有雄伟的羲和庙,一直到1958年后被毁,现还有保存下的石狮、石碑等文物。

*专家证实*

原稷山师范学院教师裴永康,在《钩沉救忘话羲和》一文中对羲和庙作了详细记述:该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约15亩。进大门两侧是两座大戏台;往后又是并排三座大戏台;再后是九大间过庭,庭前树有铁旗杆、铁狮子各一对;再后是九大间朝王殿,内有金瓜、钺斧、朝天蹬等全副銮驾,还有24根红油棍,御封红油棍在维持秩序、惩治邪恶时打死人不偿命;最后是大殿三间,前后插廊,内塑羲和四人坐像,个个手持笏板。四周古柏参天,小者合抱,大者数围,气氛庄严肃穆。庙后为羲和陵墓,一座距一座有上百米远,陵墓高大非寻常可比,陵墓前各有碑楼和石碑。自古以来,每到农历三月十五,羲和庙附近的高渠、西社、中社、太杜、李老庄、刘堡、东庄七村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和演出。古时朝廷还要派官前来致祭。高渠村原名高榘,榘字的本意是指一种测量工具曲尺,可以画直角形和方形,也可以测度直线长短或估量角度数,与羲和观天测象是有联系的。

由于羲和陵位于吕梁山脉紫金山脚下,太阳虽看似落山,但在山峰低洼处,阳光可以多照一个时辰。这就是被后人赞誉的“羲陵晚照”,是稷山县古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均有诗文咏赞。明代时,稷山一文学家题诗曰:黯淡荒原望不穷,斜阳古木自西风。当年治历人何在,陵墓依依晚照中。

宏大的羲和庙,历经唐宋元明清,长盛不衰。明代诗人吴占鳌有诗道“羲和伯仲陶唐佐,千载神明在日星。”道光年间稷山知县李景椿诗云“历元妙历订羲和,御日精灵永不磨。”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无论从文物景观方面还是从民俗文化方面看,羲和古陵古庙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其陵庙的规格之高,其庙会规模之盛,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历史古迹中都是罕见的。如一庙之中五座舞台,一年之中两次庙会,朝廷派员司祭等。

山西省民俗专家阎玉宁研究认为,羲和制定最早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在稷山县。主要依据有:稷山县东庄村现存康熙年间石碑,记载羲和在此地观察天象;全国罕见的羲和庙建在稷山;稷山古八景有“羲陵晚照”;羲和四人陵墓都在稷山县东社;从《尚书·尧典》记载:尧观天象,离不开管农业的后稷教民稼穑与管天象的羲和指导节气,节气与农业相辅相成,后稷指导农耕需要了解节气变化,羲和就将云丘山作为参照点观察太阳变化,从西社、东社往北看,就是云丘山最高峰叫圆大正,这里有个山尖,山是不动的,测量的地方是不动的,北斗星是移动的,而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羲和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日历的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和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中国最早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应该是从稷山这里起步的。

据上海市一位学者研究,二十四节气发源于远古三皇五帝时期的黄河流域,发源于当时华夏民族政治文化中心的晋南地区。传说黄帝时,就有历法: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因此后来常用春秋代指一年。有典可查的只有尧时期的羲和,羲和又从春秋二时中分出冬夏二时,一年才分为春夏秋冬四时,现代称为四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后人逐步认识并总结出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个太阳年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个节气。这位学者认为,古代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羲和最先掌握的四个重要节气。《尚书·尧典》将春分称为日中,将秋分称为宵中,《吕氏春秋》将春分、秋分统称为日夜分,这是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同。《尚书·尧典》称夏至为日永,冬至为日短;《吕氏春秋》称夏至为日长至,称冬至为日短至,这是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

*发展成果*

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历经不断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后稷当年受尧王之命,在稷王山一带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羲和当年也受尧王之命,在西社一带观天制历,划分“四时”,可以说稷山就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示范园和中央天文台。

羲和四人的不朽功绩已载入《尚书》《史记》《汉书·古今人物表》等史学名著。从文献记载、实地考察、历史传说、文物民俗等方面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羲和作为中国历法的奠基者,在稷山一带观测星象、判定季节、制作历法,也与后稷农耕发源地一样比较确切。

近年来,羲和故里稷山县东庄村为进一步弘扬传承羲和传统文化,排演了我国第一部反映尧时期羲和观天制历的情景剧《羲和颂》,呈现了尧帝封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吏,受命敬奉苍天、象星占日、观天制历的过程。

目前,羲和二十四节气已获批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煌煌文明史,悠悠五千年。世人都知道天下粮仓源于稷山、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而对于羲和观天测时与羲和故里在稷山却鲜为人知。

羲和何人也?羲和故里确实在稷山吗?为什么全国罕见的羲和陵在稷山?羲和对中国古代历法和农耕文明的创造有着怎样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杨继红/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在稷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