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23 10:36:57

躬身自检蔺芳


河道、盐政、漕运为明清三大政,被时人称为油水最肥厚的衙门。明清时期山西出现了蔺芳等重要的水利专家。他们不仅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水理论与技术,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水平和能力,而且廉洁奉公,不贪占国家便宜。

明前期,黄河决口频繁,河道迁徙不定,灾情严重。山西夏县人蔺芳,时任工部都水主事,开通会通河,并提出编木填石做囤堵决、导河分流的治水主张,成为当时治河理论“分流论”的代表。

首先说一说一个姓氏:蔺。蔺姓,出自姬姓周王族,是韩国王族宗室,蔺国君室后裔,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曲沃成师之子万因功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他的一个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因功得封蔺国(今山西柳林县孟门),蔺国是赵的属国,韩康是开国之君,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国名为姓,称蔺姓。说起蔺姓名人,人们往往会想到蔺相如,而对于《明史》列传中的“蔺芳”知之不多。

说起与夏县有关的名人,嫘祖、大禹、巫咸、卫夫人、司马光,以及近代革命先驱嘉康杰等都是妇孺皆知,而蔺芳呢,作为夏县历史上一位廉吏,好多人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蔺芳,夏县人。洪武中举孝廉。累迁刑部郎中。永乐中,出为吉安知府。宽厚廉洁,民甚德之。吉水民诣阙言县有银矿,遣使覆视。父老遮芳诉曰:“闻宋季尝有言此者,卒以妄得罪。今皆树艺地,安所得银矿?”芳诘告者,知其诬。狱具,同官不敢署名,芳请独任之。奏上,帝曰:“吾固知妄也。”得寝。已,坐事谪办事官,从宋礼治会通河,复为工部都水主事。

十年,河决阳武,灌中牟、祥符、尉氏,遣芳按视。芳言:“中盐堤当暴流之冲,请加筑塞。”又言:“自中滦分导河流,使由故道北入海,诚万世利。”又言:“新筑岸埽,止用草索,不能坚久。宜编木成大囷,贯桩其中,实以瓦石,复以木横贯桩表,牵筑堤上,则杀水固堤之长策也。”诏悉从之。其后筑堤者遵用其法。以宋礼荐,擢工部右侍郎。亡何,行太仆卿杨砥言:“吴桥、东光、兴济、交河及天津屯田,雨水决堤伤稼。乞开德州良店东南黄河故道,以分水势。”复命芳往治之。所经郡邑,有不便民者辄疏以闻。事竣还。十五年十一月卒于官。

芳自奉约,布衣蔬食。事母至孝。母甚贤。芳所治事,暮必告母。有不当,辄加教诫。芳受命唯谨,由是为良吏云。

从中可以得知蔺芳是一位非常能干,非常廉洁,深受人们敬仰爱戴的官吏。首先是勇于担当。在蔺芳任吉安知府时,有个吉水百姓到朝廷报告说县里有银矿,蔺芳通过追问调查知道那是谎言。在向朝廷说明真相的文件中,别人都不敢署名,而蔺芳却请求一人承担。哪怕自己被贬官,也要坚持事实真相,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明史》中我们同时可以看到蔺芳也是能干的主。黄河决口时,蔺芳被派巡行视察,他提出了加固险要地段堤坝、引流分洪、以全新的筑堤方法修筑堤坝等建设性意见,都被采纳,有的还成为以后治河的宝贵经验。比如蔺芳发明了一种加固河堤的方法,即把木头编成大捆,里边填满瓦石,然后打桩固定,再用木头横贯桩柱,牵筑到堤上,如此即可长久地起到加固堤岸之作用。这个方法,一直为后来筑堤者使用。

当然,从《明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蔺芳品行高洁。蔺芳生活上十分节俭,布衣粗茶淡饭,对母亲特别孝顺。对一些政事的处理,他事后也要向母亲汇报,接受母亲的教导告诫,因此而成为优秀的官吏。

明成祖永乐年间,江西吉安府庆陵县发生大饥荒,饥民聚集山林劫掠侵夺以济生活,给当地治安带来很大的威胁。朝廷铨部(吏部)奏请皇上准允蔺芳去处理吉安府大灾荒及饥民闹事之事。蔺芳奉旨前往吉安。

按照一般做法,可能会采取高压的手段进行弹压。而蔺芳深具民生情怀,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研究。他召集地方官员部署开仓赈济灾民,同时给农民配属耕牛,奖励开垦荒田,并勒令当地富户拿出粮食及谷物种子以供老百姓种耕之用。蔺芳的一系列措施,深受民众欢迎,且取得了实效。啸聚山林的饥民纷纷回家,耕种生息,自食其力,吉安府诸县社会秩序得到恢复。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有这样的民生情怀是很了不起的,让人敬佩。事后,蔺芳留任吉安知府,不久调任布政使。永乐十年九月二十二日,以宋礼大力推荐,蔺芳擢工部右侍郎。永乐十五年十一月,蔺芳卒于官。

蔺芳,这位明代官吏,为故土夏县增添了别样的人文魅力。

□胡春良/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躬身自检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