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23 17:22:40

父亲未曾远去_李红光

人活到一定年龄都会悟出一个道理:不管身在哪里,从事什么行业,亲情一直在原点等你回来。

父亲的七七祭日刚刚过去,我对父亲的思念越来越强烈,总感觉父亲还在村子的老宅里,可在家里再也看不到熟悉的身影,只是常常在梦里看见他蹒跚地走进老家北房的门。这一段时间,我比以往更多地回到老宅,整理父亲的遗物,陪伴老妈。环视家里的一物一景,依然能看到父亲的影子,只是他再也不会站在门楼下送我离家。

10月16日上午10:30,接到大姐让我马上回去的电话,我当即放下手头的事情急忙往家里赶。当踏进大门,看到正房大厅摆放着的棺材,那一刻,我知道,从此再无父亲。家里再也不会出现父亲熟悉的身影。

父亲出生在一个耕读传家的医学世家,曾祖父、祖父行医济世,广结善缘,是附近村民口中的李善人。爷爷手书的“勤耕读”镌刻在村里老宅门楼的墙上。父亲是“勤耕读”的践行者、示范者。他一生坚持学习,忠于职守,勤俭持家,积德行善。他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更为我们树起了为人处世的标杆。

父亲一生以学立家、勤奋刻苦。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父亲16岁参加工作,其间,他曾短暂做过其他工作,之后长期服务于当地的养殖畜牧业,在基层兽医站辛勤工作数十年,连续十几年担任畜牧兽医负责人。他不断学习,精湛的兽医诊治技术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退休。直到去世之前,他依旧坚持每天读报、看书、浏览手机新闻,其中涉及时政、医学、文学、礼仪、周易等,而且他还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翻看父亲生前笔记,其态度之认真、思维之条理、内容之广泛,让我深感敬佩和汗颜。正是知道学习的重要,父亲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上学,再紧再苦,都鼓励我们不断求学。翻看上大学时父亲给我写的信,其中最多的话都是勉励我珍惜机会,好好学习。除大姐和二姐因当时没机会上大学外,父亲供养我们兄弟姐妹其余四人上完了大学,又读研、读博。靠父亲一人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支出,其中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父亲一生积德行善、恩泽乡里。他一生心怀慈悲、宽厚待人。对亲戚朋友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常走常亲。在给牲畜治病时,他常常选用有效的中药或民间偏方,葱根、大蒜都是他治病的良药,尽量不用费用较高的治疗方式和药物,以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看牲畜的欠款,他都拒绝再要。今年国庆节,我专程去父亲曾工作过的兽医站,一些附近的老农和同事对父亲的善行仍念念不忘,敬佩之情难以言表。退休之后,父亲跟着外祖父学习礼仪,28年坚持义务为周围村民红白喜事当礼宾,不论本村还是外村,不论贫家还是富户,他都一视同仁,每家每户都是从头帮到尾,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父亲一生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勤俭”两字就刻在村里老宅门楼的牌匾上。我家辈辈勤俭持家,但父亲的节俭,比之他人更甚。我们兄弟姊妹六个,算得上多子多女的家庭。为了养家度日,父亲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大姐、大哥小的时候,家庭相当艰难。直到农村实行承包责任田后,父亲常常是下班后,再骑自行车回村里干活。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曾在自留地的杨树林里套种小麦,亩产超过三四百公斤,一下子解决了我家白面短缺的问题;后来,杨树长成材,为家里建新房提供了木料,父亲满脸喜悦。如今屋顶上的椽,有一部分就是杨树。我们逐渐长大,大哥在国外留学用奖学金救济家里,大姐靠勤劳致富帮衬家里。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都陆续上班后,全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父亲节俭的习惯却一点也没改变。从前衣服补了再穿,十分常见,现如今衣服破了,补了再穿已经鲜有。但父亲遗物中的衣服,不少都有补丁。在他心中,好日子来之不易,我们从中也慢慢意识到,这个家是靠父亲省出来的。父亲节俭到让人心疼,他常常因为吃剩饭与子女发生争执。

父亲一生心系家国、服务社会。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爱岗敬业的重要。父亲常对我们说,国事大于家事,干公家事就要把公家事当成自己的事。父亲年轻时,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都是骑着自行车去单位,而且从不会因家事而影响公事。父亲在晚上或凌晨干农活是我记忆中常有的镜头。父亲退休后,我们经常回家陪他,但只要是子女单位打来电话,他总说,你们忙去吧,从来不会因为他自己的事而耽误我们上班。在父亲的心中,个人的困难与不便,远没有子女的事业重要。在他的心中,子女为国尽忠即是为他尽孝。

人生是一趟没有归途的旅程。父亲走了,但在我心中,他为我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标杆。

父亲,未曾远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亲未曾远去_李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