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24 09:43:18

用太极拳拓展生命的杨云龙

杨云龙生在农村,1962年应征入伍。因从小生活环境及条件十分艰苦,他经常住院,但身体状况始终没有多大改善。在那个大多数人都吃着粗粮的年代,部队为了照顾他,给他这个病号单独分了细粮。为此,他十分内疚,总感觉亏欠着大家。也因此,只要听说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增强体质,他都会去听一听、试一试。

1972年,他听说气功能治病,就跟随一位气功大师,练习道家养生气功。没想到3个月后,他的身体状况便有了好转。1974年,当他听说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曾孙、大师杨振铎来运城教授太极拳,便报名参加,开始习练杨氏太极拳。练太极拳后,他才明白自己以前练习的道家养生气功,就是武术内家拳里的呼吸锻炼方法。此后,随着练功打拳时间增加,他的身体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好。

1977年春天,他每天早上都会领着10多个拳友,在砖瓦厂(后建成河东广场)的空地上练太极拳。一位到运城制版厂出差的甘肃人穆师傅,在观察了几天以后,要和他比试推手。当时,他并不知道推手是什么,在穆师傅的引导下两人开始了演练。起初试手,他总是被穆师傅制住,不过偶尔他也会有一招可以把穆师傅推出去。这样的对练,大大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此后,他每天和拳友们打完拳,便和穆师父切磋推手。后来虽然穆师傅很快回了甘肃,可是杨云龙的推手却没有停止,而且这一推就是40多年。

通过练功习拳,杨云龙赶走了缠身多年的病痛,这也让他坚定了练功习拳的决心。从此,他迷上了太极,不断收集有关拳法的权威书籍,认真钻研太极拳理论和太极拳练法,仔细琢磨太极拳拳理、拳法,不断与实践相结合。经过长年不断习练、日积月累学习,他的内功和拳法都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练拳水平的提升,跟他练拳的拳友也在不断增加。他发现,多参加社会活动和比赛,可以快速提升水平和技术,于是就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特别是“杨氏云龙太极班”成立之后,每年他的团队都会参加运城市太极拳协会和运城市武术协会组织的各种赛事活动,并获得了多项奖牌、奖杯。杨云龙也被运城市太极拳协会评为太极拳“优秀传播人”。

/ 成立“云龙班”,身心俱成长 /

随着杨云龙影响的扩大,跟他学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学习人数不断增加,他创办了“杨氏云龙太极班”,人员也从刚开始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40多人。

有了“杨氏云龙太极班”,有了上百名学员,杨云龙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这已不再是他自己练太极拳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不仅要教好学员,更要对太极拳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

于是他结合几十年的锻炼经验,潜心琢磨、深入钻研,创编了《杨氏云龙养生健身太极气功1至3套》,又结合长期修炼太极拳的感悟、太极养生气功及推手原理,创编了《杨氏云龙太极拳20式》《杨氏云龙太极推手法》,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太极拳练法,更加注重改善身体状态的基本功训练,真正做到练功、习拳两不误,拳法、养生相互促进。他教拳要求:行正、体松,丹田气鼓、真气饱满,推手要底功扎实,脚下功夫深,以意领气,增长功力。

他常说,拳练得好不好,要用健康来打分。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饱满了精神,强壮了身体,加深了功夫,拳就练对了、练好了;对病人来说,大病成了小病,小病恢复了健康,拳就是练好了、练对了。

杨云龙教拳,有他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一是根据学员的身体条件、年龄大小、职业特色等因素因材施教;二是自己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点,仔细观察学员的练习情况后上手点拨;三是先教几个基础动作,让学员反复练习,和其他学员交流讨论,十天半个月后再指点、再提高;四是他把教拳与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员真正从心灵深处理解太极的中正浑圆、内外合一、沉稳含蓄,并在生活中运用自如。

比如,在推手教学中,杨云龙要求学员不要一心想着战胜他人,而是要先从最基本的平圆立圆学起,做到内外合一、轻灵和缓、虚实分明。弟子们经过长期习练,达到“招熟”后,再领悟“懂劲”,而后达到“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深阶段。他对弟子们讲,通过推手,能理解太极拳高深莫测的阴阳文化,就会懂自己、知他人,从而理解事物,理解宇宙、天地,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杨云龙教拳,最大的特点是对基本功练习和对品德的要求。因为他年轻时经历过病痛缠身,所以他对身体有疾病的人理解得更多,对这类初学学员更是关爱有加。除了要求他们认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以外,还要求他们加强品德的修养。他常说,练武术首先要有武德,艺术讲德艺双馨,做人也要以德为先。有了好的品德,就会有好的心态,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真正理解拳理、拳法,练出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很多身体有些疾病的人,习练一段时间拳法后,身体素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焊工王国栋因长年低头弯腰,有着严重的职业病,自从跟着杨云龙练拳以后,身体状态有了很大改观,几年后功夫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在他逢人就讲太极拳的好处。绛县一位女性学员才50岁出头,却是个患有20多年糖尿病的老病号,2019年更因糖尿病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痛苦不堪。她跟随杨云龙学拳不到半年,身体就有了很大改善,糖尿病也基本控制住了,这让她兴奋不已,她现在总想在运城和大家一起练拳。

/ 带出好徒弟,利益更多人 /

为了更好地传播太极文化、帮助拳友们强身健体、提高拳艺,杨云龙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弘扬太极拳、让所有拳友都能强身健体的事业中来。

随着跟他学拳的队伍不断壮大、人员不断增加,他感觉,仅靠自己传授拳艺力量有限,应该让更多人享受到习练太极拳的好处。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重点培养一些尖子弟子,并鼓励他们接过带团队的担子。

如今,第一任班长王云亮已经卸任,第二任班长张文俊已经任职三年。武茹意、段淑娟、姚杰、王晓霞、姚国杰、荀丽娟、薛春莲、柴山定、冯志勇、李明蓉等一批优秀弟子脱颖而出,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分为《杨氏云龙太极气功养生法》《杨氏云龙太极拳20式》《杨氏云龙太极推手法》3个阶段。

退休以后的十几年中,除非天气特别恶劣不宜练拳,其余每天早晚,杨云龙和弟子们都会带领全体学员坚持锻炼两小时以上。杨云龙不仅培养出了北京李泽君、景建军夫妇,浙江胡余忠,四川金顺山以及运城姚杰等在各地小有名气的优秀学员,还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国家武术段位制考核和武术裁判员考核,目前已有30多人取得国家武术段位证,15人取得六段段位证,7人成为太极拳师。其中,姚杰还办起了自己的太极拳馆——运城市太极缘会馆,段淑娟成为盐湖区杨氏云龙太极拳协会会长。

如今,已经78岁的杨云龙过上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日子,协会由段淑娟等几个弟子管理,基本上不用他操心,教练有姚杰、柴山定等人把关,也基本不用他费劲。他每天就是陪着弟子们练练拳、推推手,或是对一些新加入协会的新手制定一些特别的锻炼方案,为的就是让他们尽快了解到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杨云龙告诉弟子:“现在的协会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咱们整个团队的,咱们历届班委会的贡献很大,可以说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绩。”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但是也会出偏。为此,杨云龙不仅教学员练功、习拳、推手,还特别讲求科学锻炼。2015年,拳友朱云初与人交流拳架中的一个动作,不慎受了内伤疼痛难忍,便找到了杨云龙。杨云龙给他讲了内家拳的呼吸疗法,并帮助他运功顺气,很快他的疼痛面积由原来的巴掌大,逐渐缩到杏核大小,两天后就完全康复。身体恢复后,他主动要求跟杨云龙学习杨氏太极拳。

几十年来,只要有人来跟杨云龙练拳,他都是热情传授,从不厚此薄彼。有人问他图了啥,他说:“我年轻时疾病缠身,深深体会到疾病带来的痛苦,更知道身体健康的珍贵。古人都有‘但愿世上无人病、宁愿架上药蒙尘’的胸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大家做这一点事情理所应当。”

杨云龙习练太极拳已近50载。多年来,只要是有益于挖掘、弘扬太极拳的事情,他都不辞辛劳、不计成本地去做。

虽然已经78岁,但他仍坚持不断地修炼自己,依然天天在南风广场教拳、练拳,为弘扬太极文化默默地奉献着。他对每一名弟子的健康、技艺,都了如指掌、熟记于心。看着一起练功的学员,他知道谁的功力增长了,谁的技艺提高了,谁这几天没有认真练,谁这几天偷懒了……学员们都说,任何事情都逃不过师傅的火眼金睛。

当有人问杨云龙哪里来的热情时,他总是说,有很多人都在为弘扬太极拳文化作贡献,他只是其中的一员。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至今、绵延不绝,正是历朝历代众多仁人志士的大力弘扬,才有了今天华夏文明的灿烂绵延。他只是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尽了点绵薄之力,不值一提,“但是弘扬太极拳文化却是我愿意做的事情,弘扬太极拳文化,我永不退休”。



人物档案:杨云龙

1943年3月生于闻喜县阳隅乡东杜村,国家武术六段,运城市太极拳名师,民间养生气功名师,“杨氏云龙太极气功养生法”创始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太极拳拓展生命的杨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