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6-24 11:05:48

万荣县蒲剧团历史发展回眸


1954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万泉人民蒲剧团”与“荣河人民蒲剧团”联合成为万荣县蒲剧团。该团著名老艺人贾悦发、解珍田、牛青芳、王元凯、郭银娃等名噪一时,中生代演员丁桂兰、程永奎、薛水泉、王引娥、王正斌、孙文兵、武香香、李百绪、张秀芳等叱咤风云。20世纪80年代,万荣县蒲剧团创造了年演出435场、观众超40万人(次)、总收入达12.49万元的优异成绩。该团深入农村,面向基层,注重吸收新鲜血液,大力提倡“从娃娃抓起”,先后培育了50余名青少年演员,被广大群众誉为招人待见的“zeng气剧团”、人才辈出的“戏曲学校”。

元老名伶德艺双馨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俗称“乱弹”,因兴起于永济蒲州而得名,受晋南一带锣鼓杂戏和青阳腔、同州梆子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剧种。据史载,蒲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个不同的艺术流派:一是以蒲州为中心的“南路戏”,二是以平阳(临汾)为主导的“西路戏”。“南路戏”着重传奇故事情节,多演以爱情为主的典雅剧目;“西路戏”则以传统的上、中、下24本为主,重做工,讲技巧,唱腔高亢激越。万荣县蒲剧团巧妙地将南、西两路融为一体,其中既有名师传授的历史因素,亦受时代发展潮流所致。

与万荣县蒲剧团有着历史渊源的“荣河徐云生戏班”,成立于1945年,主要演员有须生张庆奎、正旦刁玉芳、小旦王秀兰、小生原云龙、武生董银午、武旦牛筱顺。该班以演“西路戏”为主,主要剧目有《天河配》《凤仪亭》《水淹七军》《凤台关》《白玉楼》《送女》《汾河湾》等。该班阵容整齐,名角荟萃,在黄河金三角地带享有盛誉。演员们的高超演技和良好口碑,为后来转入万荣县蒲剧团的演员提供了顺风扬帆、借力使力的广阔空间。

给万荣县蒲剧团输送过不少人才的“万泉盐店戏班”,成立于民国初期,掌门人贾悦发(1900年~1994年)工小生,运城常平村人。14岁时,他进入临猗王川子的“明娃班”学艺。其音色圆润、畅亮,动作潇洒,尤以唱功见长,唱腔属“南路戏”一派。贾悦发继承了南路戏不用假音、全用真嗓的演唱方法,行腔自然大方,高低音运用自如,代表剧目有《坐窑》《和氏璧》《周仁献嫂》《折桂斧》等。这位著名艺人的言传身教,为万荣县蒲剧团创立了严丝合缝、自成体系的舞台氛围。

贾悦发先生不仅嗓音独特,道白也高人一筹。如《火攻计》中“舌战群儒”一场,洋洋数百句念白,他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1957年,贾悦发在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上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墨遗萍、赵乙、阎逢春、张庆奎等专家名流的交口称赞,他也因此被授予蒲剧老艺人荣誉奖状。他在《激友》中饰演张仪,首创了文戏武演的“软帽子功”。其特点是边走边唱,以相公帽陡上陡下的有序移动,表达角色心怀不平、怒不可遏的心态,被誉为蒲剧表演的绝招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活跃在万荣一带的有李季民(飞天红)、杨青芳(红菊花)、郭子云、李兴盛(竹叶青),多以演“南路戏”为主,演出剧目有《火攻计》《瑞罗帐》《麟骨床》《和氏璧》等。还有“西路戏”中演《小宴》吕布的武生黄鸿才,饰演《如意钩》《杀宫》出名的刀马旦袁晋珠,饰演《赠绨袍》的二净张闷呆(原籍永济,后定居万泉),以及演《光武兴》《闯辕门》的二净吴庆昌等,他们的优秀品德与舞台演技,也为万荣县蒲剧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

中坚力量叱咤风云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万荣县蒲剧团涌现出不少中生代演员,其中首推著名艺术家丁桂兰。她生于1938年,万荣光华乡贵兰村人,工小旦(兼青衣),国家二级演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原运城地区戏剧家协会理事,曾连任五届万荣县政协委员。她11岁开始登台演出,13岁进入万荣县蒲剧团学艺,师从蒲剧老艺人魏影、李兴盛、贾悦发、杨青芳等。她做戏认真,声情并茂,唱腔圆润悠扬。

1961年,丁桂兰以剧目《彩楼记》参加山西省戏曲调演,赢得了满堂彩。1979年,在运城地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中,她荣获优秀演员奖。1981年,她以《送女》一剧参加运城地区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获优秀中年演员奖。1982年,她以《坐窑》折子戏参加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获省一级优秀演员奖。丁桂兰凭着蒲剧传统剧《双麟锁》《秦香莲》《窦娥冤》《蝴蝶杯》《明月珠》,以及《祝福》《红嫂》《酷情》等现代剧目走红,成为万荣县蒲剧团不可多得的“台柱子”。

孙文兵,1944年生人,工小生,国家二级演员,山西省剧协会员,1959年进入万荣县蒲剧团学戏,师承贾悦发,先后主演《彩楼记》《焦裕禄》《逼上梁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折桂斧》《激友》《忠义侠》《春秋配》等剧目,在观众中颇有影响。1982年,孙文兵以《坐窑》剧目,荣获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二级优秀演员奖。他的唱腔音域宽广、收放自如,高可攀、低可就,动作大方且委婉抒情,真假嗓结合有素,为蒲剧小生行内公认的优秀演员之一。

程树华,1937年生,女,主工小生,师承蒲剧老艺人贾悦发,曾献艺于万荣县蒲剧团、晋南青年蒲剧团,后调万荣县文化馆,主演剧目有《激友》《彩楼记》《茶瓶计》《赵五娘》《白沟河》等。她是万荣县蒲剧团《彩楼记》中吕蒙正最早饰演者,与丁桂兰合作较多,被戏曲评论家任国成先生誉为“女扮男装的佼佼者”。

程永奎,1937年生,工须生,国家二级演员,省剧协会员,新绛泽掌镇程官庄村人。他师承靳古雷、袁效瑜,文武皆通,善于刻画人物性格,除主工须生之外,还兼演二净、小生、老生、小丑等,代表戏有《出棠邑》《观阵》《吴汉杀妻》《煤山》《薛刚反唐》《十五贯》等。他还在现代戏《社长的女儿》《一颗红心》《智取威虎山》《平原游击队》中饰演男主角。程永奎做戏认真,沉稳老练,道白中充满了韵味。

王引娥,国家二级演员,工小旦,1947年生,曾任万荣县蒲剧团副团长,1982年获“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奖”。王引娥13岁入团,15岁就在《藏舟》中饰演胡凤莲。她扮相俊美,沉稳机智,能将故乡陕西秦腔的音韵揉入蒲剧高昂的旋律之中,巧妙地运用鼻音特长,使唱腔更加柔美婉约、动听感人,有“韩城秀女”“齉鼻子小旦”之美称。

王引娥先后演出了《藏舟》《打金枝》《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30多个优秀剧目,塑造出现代舞台人物和古代女性端庄清丽的多姿风采。由她主演的剧目《血手印》,声情并茂,扣人心弦,曾在临汾剧院创出连演25场的最高纪录。王引娥为人诚笃、勤学好问,毫无保留地向青年演员传授技艺,如刘秀华、张秀芳等人,后来均成为兄弟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

张秀芳,1957年生,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她“半道出家”,从学校教师转行到万荣县蒲剧团,认真学习丁桂兰、王引娥的表演套路与演艺风格,在《铡美案》《秦雪梅吊孝》《王宝钏》《三娘教子》《骂殿》等剧中饰演主角。1979年,她荣获运城地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优秀演员奖;1981年获运城地区优秀青年演员一等奖;1986年获山西省蒲剧青年演员杏花奖。她音域宽广、音色醇厚、动作规范,很好地继承了蒲剧著名青衣“尧庙红”的演唱技巧,曾长期担任芮城县蒲剧团团长。

上下一心团结奋进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万荣县蒲剧团组成了包括著名二净薛水泉、小旦武香香、武生郭克俭、小生李百绪、丑角王正斌,以及古水潮、程艳丽等阵容强大的演出群体,为观众奉献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万荣县蒲剧团要求全体成员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善于思考的活力与克己奉公的定力,将“以德取人,以情感人”“要想演好戏,必先做好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当时,万荣县委、县政府不断为剧团加力,引导大家坚持党的文艺政策,把剧团办成了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还举办了“坚持改革,无私奉献”专题研讨会。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的工作作风,才会涌现出不避风雨、不畏严寒、刻苦学习、任劳任怨的优秀演职人员。

1984年7月,万荣县蒲剧团奉调到运城演出。时逢酷暑,面对聚光灯的强烈照射,舞台上的温度可想而知。在《徐九经升官记》中饰演主角的薛水泉,很快就被汗水湿透了衣衫。为确保演出效果,他内穿一件塑料雨衣,每转到后台,汗水就会顺衣而下。演员们按规定化妆,照剧情做戏,尽管汗流浃背,但无一人叫苦叫累。

万荣县蒲剧团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每离开一地,团领导都要将舞台、住地打扫干净;每进入剧院,都会帮着打扫场内卫生。杨文池、杜云祥、王天艺、畅俊杰、马天文、李孝仁、李百绪等团领导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有的甚至住到后台,特意把宿舍让给主要演员。

1988年,年富力强的李春堂团长上任伊始,跑前跑后,费尽心力地为演职人员修宿舍、配床板,帮临时工转正,救济老弱病残,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历任领导怀着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无比真诚,带领大家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拼搏,为剧团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2年,蒲坛新秀王红妮担任万荣县蒲剧团团长。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他们更新了音响设备,添置了服装道具、布景及现代化字幕机。该团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积极培训青年演员,使全团业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根据当今文化市场特点,该团总结出“传统剧”与“现代剧”相结合、“大戏”和“小戏”相衬托、“文唱”与“武打”相扶持的演出模式。他们心系民众,关注扶贫,每逢下乡演出,总忘不了给村里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送温暖。这些年来,该团为弱势群体演出达200多场(次),取得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万荣县蒲剧团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在近年来举办的一系列戏剧评比竞赛活动中,他们凭借敏锐的灵气与坚实的底气,获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实至名归地延续了“zeng气剧团”的殊荣!

姚俊虎/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荣县蒲剧团历史发展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