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山间小屋中耗时7年编写出40万字村志
村志和乡镇志 是以基层行政单位为记述对象,全面盘点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状况,视野独特,记录也更加细致,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现在摔了一跤,但我可以安心养病了。”8月21日,眉山市洪雅县东岳镇大安村4组74岁老人牟百均,用颤抖的手翻看着自己完成的《大安村志》。 2009年,肢体三级残疾且患有冠心病的牟百均开始着手这件“光荣的事情”。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这部40万字的眉山首部村志终于在2016年被编印出来。 山间小屋中 老人7年写下40万字村志 在眉山市洪雅县东岳镇大安村4组,幽幽山林中,一间古旧的木质老屋便是牟百均的家。屋前种满了花草,屋内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历史书籍,飘着油墨与陈旧的味道。装订整齐的村志,是牟百均一生的瑰宝。 牟百均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回到家乡务农,女儿们相继成家后,他加入了老年协会,没事就去协会看看书报杂志。 从2009年开始,他决定为村里编撰村志。找素材,是编写的第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凡是跟大安村相关的文字档案,牟百均都摘抄下来。然而,大安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根本没有太多可供查阅的历史资料。有一天走在村子里,牟百均见到一群正在闲聊的老人,听着老人摆的龙门阵,他豁然开朗:“他们不就是活教材么?”在该县宣传部门的帮助下,大安村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寻找知情人收集资料,做了大量考证、发掘、校验、梳理等工作。 开始编撰村志后,牟百均要么在外收集资料,要么在家埋头苦写。直到今年4月初,40万字,没有现代化办公设备,牟百均老人靠手写整理出全部资料。 吃下救心丸 躺着都要开完村志修订会 有段时间牟百均因为冠心病而住院治疗,但他满心惦记着写书这件事。 “他写这部村志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只要没犯病,就坐在那书房内,一步都舍不得离开。”老伴胡家熹说,有次开村志的修订会,正遇上他冠心病犯了,大家都劝他在家休息,但他坚决不同意。“我们拗不过他,喂他吃下救心丸,背着他到会场,整场会他几乎都是躺着开完的。”胡家熹哽咽道。 2014年7月18日,在写作过程中,牟百均突然中风倒地,被送往医院抢救。虽然性命保住了,但写字越来越困难。当大家都以为他会放弃编写村志时,他却带病坚持了下来。“既然决定要写,就一定不能半途而废。” 2016年5月,在洪雅县宣传部、县志办等部门和大安村民的帮助下,村志编印完成。 为何写村志 让大安村被熟识被后人铭记 “1967年,广播喇叭安装入户”;“1999年,村内首次安装固定电话”……村志340多页,共设类目32个、分类目141个、条目623个,图文并茂,详述了大安村800多年的“前世今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文风俗等内容。 为何会写村志?牟百均说:“我对地方的历史、民俗着迷,有次看着书,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是我能写一本记录大安村前世今生的书籍,既可以给后人提供参考,也能让大安村被大家所熟识,那是多么光荣的事啊!” 牟百均说,家乡延续了数百年的各种民俗活动,许多正在渐渐消失,需要记录;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铭记。村志是帮助村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财富。 政协副主席点赞 老人精神可嘉 体现乡贤精神 眉山市政协副主席杨常沙表示,村志、乡志、镇志有着地方志的基本功能:存史、资治、育人,村志还有兴利、文化交流、教育警示、立传、反映普通人生活等功能。写村志古已有之,它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但现代以来这一块工作较为忽略,很多地方这块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牟百均精神可嘉,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乡贤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向历史致敬的文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