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民俗放风筝
清明时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春回大地,阳气上升,春风送暖,鸟语花香,又到了河东人放风筝的最佳时节。清明放风筝是河东的一项传统民俗。千百年来每当此时,民间讲究用风筝表达人们共同的内心情感与需求。河东传统民俗认为,清明扫墓时,大人带着小孩上坟,把风筝作为一种接地连天的载体,通过放飞风筝的方式,表达人们对过世亲人的怀念和祈福。河东民间于清明时特制的一种名为“天行帖子”的风筝被认为,通过它可以与天地沟通。其实,“天行帖子”大多就是在三角形或长方形的风筝骨架上蒙上白麻纸或拂尘纸,下坠上长长的飘带,上面多写有思念祝愿或祛邪的字样,有的还画有财物之类的图形。每当清明时节,家家户户走向先祖坟茔,培土烧纸叩拜后,便将“天行帖子”之类风筝放到高空,达到一定高度后,断线让风筝在空中随风远去,以表故人逸享天福,后人消灾平安。
河东清明时节放风筝最讲究的,就是最忌风筝落入他人院落,尤其是“天行帖子”之类风筝。“财神”或福寿之类风筝则欢迎“惠顾”。
河东传统民俗里还讲究清明时节,向来足不出户的庄户秀女,纷纷结伴欢声笑语走出户外,走向广袤田野,尽情散发无忧无虑、天真活泼、追求美好的纯真个性,还有的以放风筝相互传递友谊或表达爱情。
运城市蒲剧团曾根据河东民间故事编演的大型传统剧目《风筝缘》,正是清明风筝寄情的一个写照。
民间有流行一首风筝民歌,其中就唱道:“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娘问女儿哪里去,小妹妹禀一声,我和姐姐上城东。十里长亭好风景,万花楼下去踏青。姐妹二人往前行,又来了个武童生来踏青。骑白马,跨银镫,鹅毛箭,系腰中,呼啦啦,风摆动。鹿角弓,握手中,来得快,去得轻,一马三箭不落空,捎带放风筝。姐妹二人放风筝,又来个二书生来踏青,一个放的是蝴蝶,一个放的是蜜蜂。蝴蝶好比天仙女,蜜蜂好比牛郎星,一双蝴蝶飞满天,好似张生戏莺莺,蜜蜂菜花嗡嗡嗡,好似仙女找董永。妹:忽见姐姐发愣怔,傻傻呆呆不吭声,莫非看中了那书生?姐:好妹妹别胡想,姐姐一心来踏青,好好儿放风筝,风筝放在半空中,苍天不住刮大风,刮断了空中风筝绳。这回风筝没放成,都怨姐姐心不静,风筝挂在半空中,都怨那书生。”
正是一代代河东人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使民间风筝历经数千年不断传承发展。而今,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河东风筝,已成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创出了诸多运城特色品牌。
李汝珍/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