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7-21 08:56:09

我心目中的景雪变


在当代戏曲艺术的舞台上,景雪变是很耀眼的一位。她演出的《山村母亲》,是特别值得研究的一部好戏。

景雪变的艺术历程,表现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传统戏起家,演现代戏登上演艺高峰。

我所说的“起家”,是说艺术的起步和成家。在戏曲界,诸如蒲剧的任跟心、眉户许爱英、秦腔的李梅、上党梆子的陈素琴等,他们都是从戏曲“四功五法”的严格训练中入道,从对前辈传授的传统戏的模仿起手,在演出传统古装戏达到一定火候时,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万人迷”,从而获得实至名归的荣誉,“文华奖”“梅花奖”等自然而来,令人们心服口服。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艺术家并没有在这些荣誉上停步,也没有在传统古装戏上止步。他们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三并举”方针指引下,在现代戏的演出实践中奋发努力,大放光彩。他们不仅热心表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主题,而且成功塑造出新时代的新人物,把现代戏打造成一件件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我和景雪变初次相识,是在1996年。有一天,她从运城来北京,找到中国戏曲学院,来到我的办公室。见面没说几句话,她就直截了当地说:“我要读书。”我知道她是蒲剧名演员。1995年,她主演《关公与貂蝉》,获得了第1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我问她准备学什么专业,她说:“我想学导演。不知能不能参加进修。”我一听就很高兴。我们学院导演系一直很欢迎有戏曲舞台经验的人士来学习。因为“演而优则导”是很好的艺术道路。没有戏曲舞台实践经验的人,想做合格的戏曲导演,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你演过话剧,想导演戏曲作品也有很多困难。相反,如果有戏曲舞台的实践经验,再做戏曲导演,那就非常顺畅。因为这样的导演和戏曲演员之间有天然的共同语言。台上的一切是熟悉的,所以在他们的手中,一个剧本很容易形成戏曲式的设计和构想。他们不仅会分析人物,挖掘主题,而且能指导演员的表演,甚至做身段功法的示范。这样的导演,演员是非常欢迎的。戏曲界好几位著名导演,就是戏曲演员出身。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景雪变既然想学导演,我们当然很欢迎。当时我就和导演系主任商定,立即接受景雪变参加导演系的进修,给她安排了学习计划和食宿生活。

我想,那时景雪变如果坚持从事导演,她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导演。但是,景雪变还是没有做导演。可以理解,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怎会舍得离开戏曲舞台呢?后来的日子,景雪变始终以演员的身份,奋斗在蒲剧舞台上。她深有体会地说,戏曲演员学学导演也很有好处,至少可以比较容易地和导演对话,进行艺术上的沟通。

景雪变继续做演员,还担任了一些重要的职务。她担任了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的副校长,还担任着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的团长。这些工作她做得很好。她培养出全国戏曲小梅花奖演员五十余个,曾蝉联两届全国第一,孩子们亲切地叫她“校长妈妈”。不过,在担任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景雪变的梦想是要创作出多部优秀的作品。

一度创作是一剧之本。景雪变精心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剧本。景雪变本来是演传统戏出名的。她演的《打金枝》《柜中缘》《宇宙锋》《阴阳河》《火焰驹》《穆柯寨》《杨门女将》《窦娥冤》等古装戏,都很精彩。她获得“梅花奖”的演出剧目《关公与貂蝉》,也是一部新编的历史故事戏。她完全可以再演一个类似于貂蝉或穆桂英的古代女角色,但是她决心一改戏路子,去塑造一个个性鲜明的当代女性,表现当代的生活。

她看好了原创的现代戏《山村母亲》,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

《山村母亲》的一度创作就很成功。这出现代戏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位山村母亲为了儿子能走出大山开创新生活而不惜负重的一段艰难岁月……该剧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城乡人际关系,折射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个主题的现代意义是很积极的。它没有树立“高大上”的英雄形象,只是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一位平平常常的山村母亲豆花婶,但是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差别突出存在的当今社会的世态人情。豆花婶的形象很接地气。她的行动和遭遇,沉重地触及人的灵魂,引导人积极向善,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演出“现代戏”对景雪变来说其实是对自己的挑战。她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表现一个积极的现代主题,更重要的是把这出戏做成“戏曲”,做成一出可以和传统戏相媲美的脍炙人口的“现代戏曲”。这个目标很辉煌,也很具体,要想实现它,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付出巨大的精力。

要想把一个“现代戏”的剧本做成“戏曲”而不是其他,必须遵循戏曲艺术的舞台原则、舞台精神,还要使用戏曲艺术的舞台技术。否则,做出来的就可能是话剧加戏曲,或者是戏曲加话剧,或者就是话剧加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说到戏曲艺术的舞台原则,有一个高标准的表达,就是“有声皆歌,无动不舞”。也就是尽可能把舞台人物的语言音乐化,把舞台人物的动作舞蹈化。戏曲演员从小受过“四功五法”的训练,所以具备了这种音乐化和舞蹈化的技术条件。优秀的戏曲演员可以把这些功法做得出彩,甚至练出绝活儿。蒲剧的前辈们给现代的蒲剧演员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绝技。景雪变的水袖功和担子功就非常精彩。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遵循这种舞台原则,运用戏曲艺术的功法,来塑造现代人物。景雪变和她的团队,看中了《山村母亲》,咬定了《山村母亲》,下定决心把它做成现代戏曲的精品。经过数年的努力,《山村母亲》终于被做成一出可供人们反复欣赏的戏曲艺术品。

我第一次观看《山村母亲》好像是在2004年。该剧本的深刻人文内涵,和景雪变的精彩表演,给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2007年,在苏州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我有幸再次观看《山村母亲》。那天是午场演出,观众主要是听惯了吴侬软语的苏州市民。景雪变的演出太成功了,满场的观众大为感动。豆花婶的唱做念舞激起了苏州老百姓的感情共鸣和强烈的艺术欣赏的冲动。演出结束,本该谢幕,可是大波的苏州观众涌到台口,鼓掌欢呼。他们很多人第一次真正接触蒲剧这别具韵味的剧种,第一次感受到蒲剧的魅力,第一次知道遥远的黄河边上还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观众激动得流泪了,景雪变也流泪了。景雪变和蒲剧在千里之外的江南,遇到了知音。这种情景在戏曲现代戏的剧场里是很少出现的。景雪变当然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其实,观众的欣赏和赞誉才是最大的奖励啊!

《山村母亲》的成功来自鲜明的当代主题,来自激动人心的人文张力,也来自整体演出所体现的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山村母亲》的整体设计、每一段唱腔、每一个身段都是精心研究而努力做到戏曲化的,所以给观众留下独特的艺术感受。十多年过去了,剧中的一些细节还牢牢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忘不了豆花婶唱着“顺山风传来了乡亲呼唤”,背着柴捆的那一个出场亮相;忘不了豆花婶“静悄悄离山村月牙相送”去参加儿子的婚礼,满怀喜悦地赶奔几十里山路的那个快步圆场;忘不了豆花婶赶到酒店门口,“急切切有心进去看一看,哎呀呀,我已是死去的婆婆早成亡灵”,收住脚步的一刹那表情的变化;忘不了门里门外母子二人心灵的对话;忘不了豆花婶给儿子家当保姆,受到心理不正常亲家的歧视和怀疑,“月朦胧梦难成,各怀心事睡不宁”,半夜三更还得推着婴儿车上场,满腹委屈却只能对着亡夫的相片倾诉。戏曲唱功的魅力是无可取代的。景雪变太会唱了,那一段段的唱词催人泪下。景雪变太会做了,她有意识地把传统的身段化作当代人物的动作。她的眼神和表情的变化,都是戏曲化的。夸张之中又是那么合情理。她在擦窗户时,甚至化用了蒲剧《挂画》的椅子功,使观众叫绝。

《山村母亲》太精彩了。豆花婶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还有了追随不舍的“追星族”。有一位烙煎饼的师傅尚鸿升成了《山村母亲》迷,豆花婶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他的煎饼摊也取了一个招牌,叫作“山村母亲煎饼”。“山村母亲煎饼”成了蒲剧《山村母亲》的广告词,也给尚鸿升带来不少的利润。

《山村母亲》值得研究的话题很多。这部现代蒲剧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戏曲“现代戏”确实已经步入成熟的阶段。《山村母亲》不像有的戏剧新作获奖即封箱那样短命,它是可以常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品。《山村母亲》所代表的戏曲现代戏的成功,说明戏曲现代戏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诚心参与。

《山村母亲》是一出深受民众欢迎的艺术品,景雪变和她的团队就理应获得相当的荣誉。继2007年景雪变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之后,2009年,《山村母亲》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2011年《山村母亲》荣获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2012年,景雪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山村母亲》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3年,景雪变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2016年,景雪变主演的戏曲电影《山村母亲》参加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景雪变获“最佳女演员奖”。《山村母亲》还荣获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新片奖”。2017年,获首届中国戏曲电影“十佳优秀戏曲片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这一系列的荣誉,都是实至名归。

在《山村母亲》出台之前,景雪变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她会在戏曲现代戏的舞台上,一步步攀上戏曲艺术的高峰。她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戏曲现代戏是大有可为的。

值此景雪变从艺五十周年暨《山村母亲》演出2000场之际,我谨祝她在蒲剧舞台上有更多更好的艺术创造。

(周育德/文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心目中的景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