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7-28 08:54:28

勋著边陲的王崇古



◀《俺答封贡》(资料图)



王崇古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守边大臣之一,长期担任封疆大吏。当时,明朝边患十分严重,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骑兵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廷、危及百姓的两大祸患,时称“南倭北虏”。在平定倭寇的过程中,王崇古就曾做出过贡献。调任北方边镇之后,他多次指挥明军击败蒙古贵族军队的进犯,特别是力主接受俺答封贡互市,使嘉靖以来非常紧张的汉蒙关系得以改善,创造了汉蒙两大民族和睦发展的新局面。

王崇古(公元1515年~公元1588年),字学甫,号鉴川,别号清川,蒲州(今永济)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按察使,总督山西、宣府(今宣化)、大同军务以及兵部尚书等职。

镇守陕西

嘉靖二十年,王崇古中进士,授职刑部主事。后历任安庆知府、汝宁知府,调任兵备副使。在常镇(今江苏常州)任职时,王崇古率兵于夏港大败倭寇,并一直追至靖江,将其歼灭。此后,他同俞大猷多次出海,抗击倭寇,立下战功,晋升为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嘉靖四十三年,王崇古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他喜欢兵法,且注重研究地形。到任后,对边塞各险要地势,大都做过调查。平时,他身先士卒,督修战守工事,做好边地防务工作。同时,注意侦察敌情、瓦解敌人,一遇有利时机,就率兵主动出击,袭扰敌人巢穴。由于举措得当,“套寇”多次入侵其他地域,而“宁夏独完”。因镇守宁夏有功,王崇古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当时,河套一带为吉能所占,并不断向内地袭扰。时任总督既无兵略之才,又无指挥之能,屡战屡败,导致不少将士白白牺牲。为了解除吉能对陕西、宁夏、甘肃的威胁,扭转不利局面,朝廷提拔王崇古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军务。到任后,王崇古把权力下放,要求抚臣用军法指挥战争,并绘制地图,拟定作战方案,分发诸将。由于准备充分、指挥得力,边境局势逐渐好转。为了免除“套寇”对河东一带的袭扰,王崇古指挥大将雷龙出兵兴武,偷袭敌营寨,俘虏了很多“套寇”。当吉能部又一次进犯时,他迅速指挥边防部队前去阻击,并移营于白城子,同时令雷龙由花马池、长城关出击,大胜而返。在陕七年,王崇古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右都御史。

计收叛人

自嘉靖二十年起,河套以东到宣府、大同边界,一直由吉能的弟弟俺答驻扎,再东至蓟州以北一带,也为俺答占据。俺答还收留了明叛人赵全等人,占据古丰州地方,招募数万逃亡之士,让他们建屋定居耕田,号称“板升”。赵全等人尊奉俺答为帝王,替他筑城池,造宫殿,日夜练兵,常常深入忻(今忻州)、代(今代县)地区劫掠,骑兵甚至深入到平阳(今临汾)、灵石及潞安(今长治)以北。守边将领因为不能平患而被治罪的甚多,为此,有的边将向敌人行贿求和,甚至为敌所用;有的边将将从外族部落逃回的汉民杀死,冒功请赏。隆庆四年,朝廷派王崇古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他一到任,就颁布禁令,禁止守边士卒擅自出入边塞。同时,派出有经验的侦察人员深入敌方了解情况。他还发布告谕,慰抚少数民族和陷于敌方的汉族军民,凡率众来降或自己逃回的,全都进行安抚。归顺的人于是接踵而来。

当年冬天,俺答之孙把汉那吉因不满俺答强占自己的妻子,归降了明朝。王崇古为了制服俺答,铲除赵全等人,将把汉那吉留在大同,安抚备至。他上奏朝廷,提出以把汉那吉一族换赵全等逆贼、或以把汉那吉性命胁迫俺答,以及优待把汉那吉,使其部与俺答部相互争斗等上、中、下三策。

奏章呈上后,朝臣们议论纷纷,有的暗中进谗言,有的则激烈反对,当庭弹劾王崇古,以至兵部尚书郭乾不知所措。后来,由于明穆宗和高拱、张居正等大臣的大力支持,王崇古的意见才得以采纳。

在明穆宗下诏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以后,王崇古针对俺答调兵临边索要把汉那吉的情况,一面下令边军做好防御准备,一面与巡抚方逢时定计,派遣鲍崇德将明朝厚待把汉那吉的情况告诉俺答。当俺答派使者来了解虚实时,王崇古让把汉那吉袍衣金带,面见使者。俺答得知后大喜,将叛人赵全等十多人收捕,献给朝廷,并发誓永不犯大同。

俺达封贡

按照王崇古的要求,在俺答的努力下,蒙古昆都力、吉能等部族先后归附,并请求与明朝互市。然而,汉蒙互市的请求再次遭到众多朝臣的激烈反对。

面对各方压力,王崇古坚持自己的意见,一再上疏,驳斥了反对派“先帝禁开马市”的理由,肯定了封贡互市的必要性。由于王崇古的理由充分,且对封贡的具体实施有周密的考虑与安排,明穆宗最终批准互市。隆庆五年,朝廷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对其子弟、部属及其他部族首领也分授官职,并允许蒙古各部与明朝通贡互市,使汉蒙关系得到了根本改善,史称“隆庆和议”,又称“俺答封贡”。随后,在王崇古等人的努力下,蒙汉互市迅猛发展,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繁荣,又加强了民族团结,使中华多民族国家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影响十分深远。

万历初年,明廷颁诏王崇古负责北方少数民族事务。给事中刘铉弹劾王崇古为谋升迁而行贿,明神宗下诏责备刘铉诬告。后由于一些朝臣的屡次弹劾,王崇古上奏请求退休。虽然明神宗下诏,令他不要介意别人的抨击,然而,王崇古极力请求,终于得以告老回乡。万历十六年王崇古去世,明廷追封其为太保,谥号襄毅。

爱商护商

封贡互市的成功推行,熄灭了明朝边境持续二百年之久的战火。之后,王崇古广招商贩,听命贸易。大同、宣府、偏关三镇,俨然明朝政府设立的“经济特区”。“大同杀虎堡……汉夷贸易,蚁聚城市,日不下五六百骑。”各地商帮蜂拥而至,各种物资诸如盐茶、绢帛八路汇聚,景象甚是繁荣。

这种互市贸易,其乐融融的和平生活,持续了约70年,一直延续到清朝。在清朝,这种互市贸易不断扩展,以席卷之势冲向亚洲腹地,最后形成卡拉根,形成库伦,形成张库大道,形成欧亚经济通道。

王崇古力行的“封贡互市”及张四维担任阁臣一改重农轻商的发展理念,成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因此,明代商人的地位史无前例地得到提高,山西尤其是蒲州商人则备受礼遇,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更为积极踊跃,轰轰烈烈。蒲州在这期间“富庶尤甚,商贾争趋”,俨然成为一个“商业大都会”。当时,全国规模以上商业城市共有33座,山西太原、平阳及蒲州就耀居其中。而蒲州商业之盛,当为山西之最。

王崇古对故乡的贡献是重修万固寺。1556年初的“天塌蒲州”八级大地震,使万固寺壁裂塔斜。一天,王崇古与丁忧在家的张四维一起游寺,见到塔倾危险,遂决定重修。1585年组织匠人取宝拆塔,第二年兴工重建。建筑期间,张王二人先后去世,王崇古的儿子子承父业,继续修建,到1594年完全竣工。该舍利塔由于王崇古、张四维等人财力上的强力支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比莺莺塔高出16米,而且是砌砖对缝的精品工程。现舍利塔仍有石刻匾额:“多宝佛塔”,落款“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郡人鉴川王崇古题”,这也是王崇古在蒲州留下的唯一痕迹。

纵观王崇古的一生,既有从全局出发、善于把握时机的战略眼光,又有从实际着手、善于临机应变的政治才能,不愧为明朝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来源:运城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勋著边陲的王崇古